王珏(右)辅导学员的技术动作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扫二维码看沪上少儿冰壶训练视频
昨天下午3时半,位于徐汇区少体校的冰壶馆里,迎来一群青春的身影。上海青少年冰壶集训队开启了一天的训练。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小队员们更衣,换鞋,上冰,全神贯注地推起冰壶,擦起冰刷。雪白的冰道映衬着他们红彤彤的脸庞,让人感受到冰壶运动的勃勃生机。
建造起专业冰壶馆
冰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竞赛项目,这项冰雪运动在中国开展虽然晚,但进步很快,中国女子冰壶队曾取得温哥华冬奥会铜牌。若放在十年前,无法想象上海这座南方城市也能开展冰壶这样的小众冰雪运动。这得益于“北冰南展”的国家战略,在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冰壶运动在上海落地生根,如今已拥有全国一流的比赛训练场馆,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年轻选手,并搭建起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冰壶项目“南展”的桥头堡。
2012年,上海通过体教融合、市场结合的方式,经俱乐部、滑冰协会和政府多方努力,在松江大学城建成全市第一个冰壶馆,辐射周边8所学校,冰壶课纳入体育课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了这项运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冰壶运动水平,扩大冰壶运动的参与人群,2016年,一座专业的冰壶馆在徐汇区少体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冰壶馆建有4根国际标准冰道,可以满足冰壶专业比赛和日常训练,来训练过的国家队选手对这座专业场馆赞不绝口。要知道,冰壶赛场要求极高,冰道铺的冰用纯蒸馏水制成,不容许有一丁点杂质;冰面的平整落差不能超过1毫米;冰壶馆需要24小时供冷,整冰车还要定时工作,因为哪怕冰面温度只差一点或者弧度不够,都会影响比赛和训练。
体教结合培育新人
近几年,上海青少年开展冰壶运动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近500人。为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冰壶运动,徐汇区少体校先后与区内的华理工附中、长桥中学、信息管理学校等合作,在校内成立冰壶队,在位育中学、徐汇中学等开设冰壶课程。
信息管理学校高职二年级的梁玉昆第一次接触冰壶,就迷上了这项运动,“很好玩,讲究技术,打出去的球很精彩。”开始练习后,梁玉昆发现要把冰壶练好练精,需要在团队里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三垒要求技术扎实,会看线,会擦冰,“先给一个点,看投出的冰壶是往前走还是往下掉,如果有往下掉的迹象,马上让队友擦点线,调整冰壶的前行轨迹。”
冰壶运动在上海落地,采用的是体教结合模式。梁玉昆等小队员的成长得到学校、家长的大力支持。在冰壶队,他们每天训练1.5至3小时,专项技术外,还得到专职体能教练带教。冰壶集训队教练王珏解释道:“一场冰壶比赛几个小时都在冰面上,还要不停地动脑,其实是很疲劳的,如果有氧能力不够,肯定坚持不下来。”
专业选手校园输送
上海的冰壶选手在校园中成长,在专业场地训练,走上赛场也能取得优异成绩,证明学习好与从事冰壶运动非但不矛盾,反而有促进作用。王珏说:“读书读得好,知识体系丰富了,专业能力和架构具备了,能很好地帮助你训练。”如今有了专业场地,更能保证训练质量,“体育训练有‘1万小时定律’,通过实践发现,如果冰壶训练中能充分用中枢神经调动身体,4000个小时也可以达到要求”。
冰壶作为一项讲究战术的冰上团队运动,对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也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打四垒的队员要性格沉稳,打二垒和三垒的队员则需要有开拓性。四名队员的性格也要和谐,不然没法打好比赛,一支队伍还要长期配合下去,才能保证高水平。王珏表示:“运动员从小在一起训练、参赛,彼此之间就能建立起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更能够临场形成统一的战术思维和执行力,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比赛。”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新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上海年轻选手成绩斐然。瞿航是上海输送到国字号队伍的第一批运动员之一。前不久,他和队友参加中国冰壶公开赛,与前国手组成的哈尔滨队争夺异常激烈。“这次公开赛遇到我们队前他们从未输过6局以上,但我们有机会与他们竞争。”对自己担任四垒的表现,瞿航表示收获良多,“国家队队员对球的处理更细腻,能精确到每一个点的位置,球的完成度高。”
瞿航目前在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运动专业就读,未来他计划坚持冰壶训练,期待能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冰壶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很长,打到40岁、50岁都没有问题,经验的累积和练习的时长,是继续提升水平的关键。”
首席记者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