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三位学者获颁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神奇的中国文化  美妙的视听享受 中国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
第3版:要闻 2021-10-19
世界中国学论坛嘉宾度过了一个上海博物馆奇妙夜

神奇的中国文化 美妙的视听享受

论坛嘉宾在上海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昨晚,上海博物馆奇妙夜迎来一群特殊客人,他们是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嘉宾。流连在“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展厅、面对中国古代青铜馆展陈的文物,嘉宾被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迷住了。

创建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馆藏青铜器自二里头文化至明清时期,形成完整体系,其中还有许多流传有序、名扬海内外的重器。导览人员重点向嘉宾们介绍了二里头文化晚期束腰爵、商代晚期小臣系卣、春秋早期变形蟠龙纹鼎、春秋晚期牺尊、西汉八牛贮贝器等代表性器物。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博士生、研究员秦肯,看到“蛟龙垂鳞纹鼎”想起了故乡肯尼亚,那里也有5种动物跟中国的龙一样受人敬重,分别是狮子、长颈鹿、犀牛、大象和猎豹:“青铜器显示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看得出中国保存文明、传播文化的巨大力量!”

这个“博物馆奇妙夜”,嘉宾每参观一段,都有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在相应画作前演奏。来自巴基斯坦的明竺,在两位身着汉服以箫和箜篌奏响《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家面前,看得目不转睛。“我喜欢这样特别的表演,这里保留了大量文明的产物。在这里,好像我也处于数百年前的空间,非常奇特。这是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空间内听音乐,这个经历太美妙了。”

旋律节奏更为激越的筝独奏《墨戏》在清代沈荃的书法作品《楷书陆树声燕居课轴》前响起,明竺十分好奇地询问上海民乐团的演奏家:“你弹这个弹了多久?”当得知这位年轻的演奏员已经有20余年的演出经验时,她露出了万分惊讶的神色。

秦肯对中阮《酒狂》演奏的理解十分有趣,他认为,这样强烈的节奏好似他所熟悉的西方爵士乐,听了令人振奋,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只有聆听者相通的感受。他不由感叹:“要更多用民间的语言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