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郊区新事 醉白池畔赏花展 筑牢生态基底  绘就原乡画卷 超大城市乡村产业如何发展? “花大姐”“花奶奶”别样精彩
第10版:郊野大地 2021-10-22

超大城市乡村产业如何发展?

第二期“乡村振兴书记论剑”举行

超大城市的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如何,遇到哪些困难挑战,又该如何破解应对?近日,第二期“乡村振兴 书记论剑”活动举行。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现场,通过书记发言、专家韬略等,业内人士共话产业发展振兴路,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好风景”向“好经济”跨越

活动现场,来自嘉定、宝山、崇明、青浦等乡村书记分享了各自做法。

位于嘉定的向阳村,是汽车工业重镇安亭的唯一整建制保留村庄。村内风光秀丽、层次丰富的优质田园特色景观,为后期建设成为智慧型观光农业打下良好基础。向阳村党总支书记夏明介绍,今年4月已与敏实集团签约,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稻田里的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和设计人员将于本月底正式入驻我村,届时项目将正式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宝山区月浦镇聚源桥村党支部书记奚霞明坦言,宝山的农村呈现三个特点,纯农地区小、农业比重低、农民人数少,适合“小农业”的发展。因此,聚源桥村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为本村花卉产业预留足量储备用地。目前,月浦镇“新三镇”2.0版建设已经启动,聚源桥村同周边月狮村、沈家桥村“三村联动”,致力打造花卉特色小镇,贯通花卉产销链条。

在崇明区三星镇新安村,围绕海棠花产业、苦草产业等,由点到面打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好风景”向“好经济”跨越;在青浦区金泽镇莲湖村,有蛙稻米、红柚、蓝莓、铁皮石斛、莲藕,还有非遗技艺茭白叶编织,产业发展提升的不只是利润,更是村民的积极性与归属感。

让农村晚上的灯亮起来

“在乡村振兴中,核心要素是人才。目前,农村人员老化、年轻人流失、城里人不愿来农村创业已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三大人才瓶颈。”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潘迎捷建议,在乡村振兴示范村考核中要有人才的指标,“要让农村晚上的灯亮起来”。

“我们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布局尚不协调,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二产联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原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办公室、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秘书长邵启良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要把产业尽可能留在乡村,让农民能参与、多得利,把产业链延长。

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显波看来,超大城市的乡村产业发展有自己的难处,乡村区域产业发展和中心城区的“势能差”显著。他认为,乡村产业发展也要注重拥抱新经济。“坐落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乡村区域,能够为上海的新经济发展提供怎样的想象空间呢?个人以为,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莉侠建议,乡村产业的下一步发展,重点在于要素供给:“在土地方面,盘活土地资源瓶颈;在人才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