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大匠之门 日日暖心 (水墨) 绝句艺寻 高山仰止 雪地照与打靶照 捐物长宜放眼量 群众关系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11-14

捐物长宜放眼量

黄沂海

博物馆之“物”,从何而来?考古发现,馆际交流,市场搜罗,拍卖竞宝,民间征集……而社会捐赠,一直占据博物馆藏品来源的重要席位。捐赠者化私为公、慷慨大方的高尚之举,足为后世楷模。

捐赠,是情愫,是风尚,更是一种文物精神。我供职的银行博物馆,时常遇到捧着家藏物件前来捐献的各界宾朋,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捐的是公益,献的是情怀。每每话别,送至门口,望着他们来去匆匆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少了实物,许多回忆似乎无从附着。历史影像学家尔冬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打捞时光的遗迹,为圆海上丝路梦,几乎倾其所有。银行博物馆初创时,尔冬强曾来馆拍摄金融历史文献,望见民国老钱庄场景,脱口而出:“我的汉源书店里,藏有历朝历代的匾牌,都是去各地采风时淘来的,记得有一块钱庄的店招,放着也是放着,回去找出来送给你们。”果不其然,没隔几天,他扛着书有“银钱兑换”镏金大字的木质店招送上门来,还顺带捎来了一部老式电话座机,示意摆放在国统区中央银行场景里的行长办公桌上,历史气息随细节的还原,瞬时弥漫开来。这之后,尔先生陆续捐来一百余件金融类文物,涵盖契约、单据、票证、图照、书册等,洋洋大观,真的是古道热肠、急公好义啊。

上海美协主席郑辛遥的漫画,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令人发噱,而他记忆中担任过银行储蓄所主任的父亲,却是谨小慎微,不苟言笑。若干年前,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发现一张其父郑锡臣1949年前作为东莱银行练习生时留存的行员保证书及副本,此物为当年银行入职“门槛”甚高之佐证,便偕兄长郑辛遨一道专程登门,捐献给银行博物馆,填补了馆藏之空白。漫画家天呈闻之,打趣道:“辛遥的捐赠交关珍贵,黄馆长侬诚心要伐?”说话间,还特意加重了“诚心要”三字的语气。我一听,哈哈,上海话“诚心要”音同郑辛遥,立马心领神会,大声表态:“诚心要!诚心要!”

说起昔日上海滩“钱业巨子”秦润卿,大名鼎鼎,从1920年代开始,就以福源钱庄经理的身份出任上海钱业公会会长,执金融界之牛耳,且律身谨严,热心公益,出资办学,盖藏书楼,大节可风。百年后,他的孙辈秦允宗颇具先祖遗风,不仅捐出秦润卿象牙私章及其创立的“抹云教育基金会”印章等一批重用物品,还凭着年轻时跟随海上名家李咏森学画积攒的功底,创作了数幅以秦润卿驰骋钱庄业艰苦创业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以笔寄情,以画补史,分别馈送银行博物馆以及祖父兴办的上海总商会、储能中学、新中中学等单位,彰先祖之功德,表后嗣之虔诚。

让文物找寻到完美的归宿,在公共空间“活”起来,讲好藏品背后的故事,无疑成了众多捐赠人的心愿。适逢建党百年前夕,正为筹备中的红色金融特展史料匮乏而愁肠百结,如同雪中送炭,媒体首席记者方翔捐来的一封信札,系1989年人民银行一位老领导致函曾任中共上海地下党金融界委员会书记张承宗,细细研读,字里行间有乾坤,解开了上海天亮前夜银行职员受命掩护地下党迎接解放大军的若干谜团;前些时候,沪上出版机构纷纷告别福州路,资深出版人杨柏伟怅然若失,搬迁之际,打包整理书籍,意外抖落出一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印制的储蓄宣传书签,时代印痕,跃然纸上,如获至宝,当即拨通电话表达了捐赠意愿;申城藏书家沈琦华,嘻哈性情,菩萨心肠,私家集藏如体态一般丰硕,他妙手偶得抗美援朝时期的“优待售粮储蓄”木刻版画,镌刻了一段不寻常的农村金融史话,特意配框,隆重呈献;还有热心市民,读了作家马尚龙的一组“银行老照片”的文章,颇受启发,翻出几代珍藏的旧时银行影像资料,驱车送来……捐赠人无一例外地表示,小小物事,不上档次,不足挂齿,放到合适的地方保存并展示出来,才是顶顶要紧的。其实,岁月典藏裹满情感的包浆,哪有雅俗贵贱之分,不论善小善大,捐献就是伟大。

有句歌词怎么唱来着:缘分本是注定,聚散各有道理。收藏的主题终究是聚与散,无数捐赠者的义举,从悉心守护到默默传承,不负初心,不负光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