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音
七年前,在第一届邬达克建筑文化月揭幕前,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刘素华很担心。她担心第二天来的市民不够多,担心邬达克旧居会冷冷清清。最近三五年,刘素华在每一场活动发布前,也很担心。她担心热情的市民,会因为抢不到讲座、论坛的门票而感到失落,担心他们组织的活动没有办法完全满足市民品读、探究城市建筑的热忱。
毫无疑问,阅读上海、阅读上海历史建筑,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时尚风潮。甚至,从晌午到日落,武康大楼门前,几乎很难等到一个空寂的取景位置。邬达克的建筑一直在,为什么这几年渐渐成了“网红”?在伍江教授看来,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文化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回应,也离不开众多热爱这座城市的有心人的推广。不过,他特别郑重地说:“建筑不仅是用来‘打卡’的,更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与精神的家园。不光是舞台的布置,更是生活的场景。”或许,正是这原因,才让这位曾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的知名学者,一次次出现在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的活动现场,为最普通的市民,甚至是中学生讲课。他说,希望更多人能以主角的态度看待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让它们从照片中走出来。新的故事不断发生、延续,成为城市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座城市的建筑文脉,才能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