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的旧街景细节相当讲究
◆在卖花阿婆的身上看到岁月静好
报摊上有多年前的新民晚报和各种旧杂志 朱渊 摄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伴着这熟悉的歌声,昨日,80后的黄镶和闺蜜第N+1次来到北外滩来福士:“今朝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大雪’,阿拉特地来城市集市寻寻‘小辰光’大雪纷飞的记忆。”
号称掀起美食广场新一轮“内卷”潮的城市集市,复刻了上世纪80年代上海提篮桥一带的风貌,成为很多上海人追溯旧时记忆的新地标,让人沉浸式体验了“回到老底子,吃一碗弄堂馄饨”的温暖。之所以数次打卡、流连忘返,黄镶直言:“这里不仅有我们的童年,也有父母的青春。”
复刻当年旧街景
走入城市集市,怀旧风扑面而来——外立面剥落的老石库门房子,老虎窗里透出一丝昏黄灯光,让人想到寂寂冬夜里数着电线木头回家的日子;贴着阿童木粘纸的滚筒洗衣机,裹着稻草秆子防冻的外接水龙头,让不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倍感亲切。当然,整个集市最佳出片点莫过于旧家具回收站里一整面墙的老式电视机,当年有多少人为电影《甜蜜蜜》中张曼玉和黎明再相逢的场景流过眼泪……
城市集市的策划者林涛是标准的90后。不甘心按套路做一个仅供吃喝的同质化广场,林涛在构思规划时最初闪现在脑海的,就是外婆家的老弄堂。“小时候常去外婆家,就在惠民路的里弄。”他说:“这一次,我把外婆家沿街一整排场景都复刻下来了。”
为让整个集市有沉浸式效果,林涛走访了虹口区犹太人纪念馆,还在当时尚未完成拆迁的虹口老街区里取景拍照,记录下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再从数百张照片里慢慢勾勒出一幅上世纪80年代上海老城区的样貌。在他看来,旧街景中有着追不回的流金岁月,也烙印着两代人滚烫的青春回忆。
收来满场老物件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步入者“爷青回”,没有老物件的加持怕是很难做到。林涛特邀话剧《繁花》舞美团队,按照舞美布景的要求重塑城市集市,并四处收集“古董”。在现场的道具陈设中,60%-70%都是原汁原味、如假包换的老物件。除了部分难以还原的路灯、路牌、变压器是按照老式样子仿制之外,其余街区中大到房屋的门、窗,小到卧室玻璃柜里放着的摩托罗拉大哥大,都是团队小伙伴们收集。而街角处那个曾出现在很多80后童年照片中的“狮子果壳箱”,也是林涛专门从无锡的一名收藏者处购买所得。
走进这“往日时光”,人们能在老报摊上翻到几十年前的新民晚报和读者文摘,也能在拐角遇见提着篮子卖白兰花的老奶奶。弄堂里石板架起简易乒乓桌,水泥灰墙上还刷着“迎接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的标语,与熊猫盼盼的笑脸相得益彰。而若沉下心来多逛几圈,很多市民应该会从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中辨别出潘虹、王汝刚的声音,那是电影《股疯》中的对白。
收摊之后来“捉鬼”
如果你以为,商场关门、集市收摊后,这里就是一个空荡荡的上海老街景的片场,那就猜错了。深夜来临,好戏刚刚开场……告别了白日的热闹与喧嚣,晚上10时半,开心麻花深夜剧场《里弄1992》准时开台。
背上白兰花小挎包,穿上老底子的蓝底白条纹运动服,化身弄堂里的访客,跟着“弄堂居民”走街串巷……是这台沉浸式梦游剧的正确打开方式。很难界定《里弄1992》究竟是一部剧、一场剧本杀,还是一次找到同类者的破案游戏,但在两个半小时的观剧过程中,演员的表演只占50%,而访客的任务是跟随某个“弄堂居民”,将破碎的案情还以全貌,并在重重迷雾中找出里弄里的“吸血鬼”。
拥有12条人物主线、6组剧情主线和N条人物支线的《里弄1992》,不论从哪一条线切入,都只能获得全部剧情的1/12。有粉丝连刷四五遍,只为能跟着不同的角色线,亲手捕获那些线索。
城市集市的“天然”场景为深夜剧场提供了现成的舞台,而《里弄1992》的入驻也让上海小囡的童年记忆更加完整。在文旅结合越发紧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被赋予了演艺功能,越来越多的剧场在大大小小的新空间中扎根开出花来。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