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宁波鼓楼(写生) 小孩走失引出的报道 家乡的明月 孤独公路 慢工出细活 唱《卖报歌》的“小毛头”
第15版:夜光杯 2021-12-30

唱《卖报歌》的“小毛头”

陆林森

淮海中路、重庆南路是我熟悉的地方,每次经过那里,思绪总是会飞向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曾经有个卖报女童,她就是“小毛头”。《卖报歌》就是在淮海中路(旧称霞飞路)、重庆南路(旧称吕班路)口响起的,然后飞向寻常人家。前些时候,我追踪聂耳在淮海路留下的足迹,站在淮海中路、重庆南路口,一个远去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1933年,聂耳在联华影片公司第一分厂从事音乐制作,有一天和同事去吕班路体育场打球,回来路过吕班路霞飞路口时,听见有个孩子在哭,循声找去,见有个八九岁的女孩坐在地上大哭。她是个卖报女童,报摊就在附近。这天,小女孩手拿报纸,在电车站旁流动卖报。一辆有轨电车进站,从车上跳下的乘客将她撞翻在地,小女孩头上起了血泡,报纸散落一地。聂耳扶起小女孩,关心地问,为什么要到车站旁卖报?小女孩说,这里人多,可以多卖点报,家里太穷了,靠卖报生活。她哭着向聂耳说起了自己的身世。

女孩生在苏州,父亲患病去世,母亲带着一家来上海谋生,住在闸北,“一·二八”日寇轰炸,闸北成了火海,全家逃离闸北,住在“八仙桥”,后搬到吕班路顾家弄(今重庆南路26弄),在吕班路霞飞路口(今上海妇女用品商店东边)摆了个报摊,小女孩跟着母亲卖报。小女孩说,她没有名字,上不起学,只知道自己姓杨,附近的人都叫她卖报“小毛头”。

聂耳同情“小毛头”一家的遭遇,将捡起的报纸全部买了下来。他想帮助“小毛头”,可自己的收入也只够维持生活!突然,他有了主意:给“小毛头”写首歌!边唱边卖报,生意也许会好一点。他立即去找安娥商量。安娥是诗人、剧作家,1929年从前苏联回国,战斗在中共隐蔽战线,有“红色女郎”之称,将收集的情报直接交给陈赓。安娥听聂耳一说,觉得不错,很快就将歌词交给了他。聂耳带着歌曲,又来到了霞飞路吕班路口,唱给“小毛头”听:“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过路人感到新鲜,好奇地听他们唱歌,果然,报纸卖出去了好多。

《卖报歌》,吕班路霞飞路口第一声!“小毛头”名扬上海滩了。1934年5月,聂耳与田汉合作完成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上演了,聂耳推荐“小毛头”走上舞台,背着报袋,唱起了《卖报歌》。从此,“小毛头”的人生发生了改变,成为上海滩一位当红女影星,在《青春》《慈母泪》《秋海棠》等多部电影中饰演主角或配角。《马路天使》是明星影业公司出品的一部杰作,拍摄于1937年,导演袁牧之约请“小毛头”饰演影片中的“小红”,因“小毛头”没有情爱方面的生活体验,袁牧之只得另找“小红”。一个日后在上海滩大红大紫的女孩,进入了他的视线。她就是周小红(黎锦晖为之改名周璇)。一试镜头,果然不错,导演决定启用。16岁的周璇,因此一炮而红。

几十年后,媒体记者在工人新村找到了“小毛头”。说起《卖报歌》,这位已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眼圈红了。当年,一位姓张的陌生叔叔来找她,说喜欢看“小毛头”演的电影。听说“小毛头”还没有上学,愿为她提供学费。在张叔叔帮助下,“小毛头”终于走进了学堂,张叔叔还给她起了个学名:杨碧君。这以后,张叔叔就不见了。改革开放后,杨碧君才知道,张叔叔是中共地下党员,真名张光锐,地下党组织要培养她,特地派张光锐来找她。

我熟悉《卖报歌》,读书时也常常唱《卖报歌》,但我以前并不知道歌声背后的故事。站在淮海中路、重庆南路口,熟悉的歌声又响在耳边。我觉得,《卖报歌》并没有离我远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