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迎春曲 踏歌行·春风(布面油画) 采访 不变的情怀 以母亲的身份(外二篇) 登上“阅古楼”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2-01-02

不变的情怀

叶辛

1982年元旦,上海的《新民晚报》重新和广大读者见面的时候,我远在山城贵阳,但是通过媒体得知消息,我还是很高兴。除了告知周边的文化人,还特意把这消息告诉了《贵阳晚报》和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遵义晚报》。眼前不时闪现中小学时代,上海街头报亭前每天黄昏排着时长时短的队伍买报的市民。

仅仅隔开约两年时间,好像是1983年底、1984年初,《新民晚报》社寄给我一张样报,我仔细地从头看到尾,发现副刊版面上登了一篇半块豆腐干大小的报道,说的是钱伟长先生称赞我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的事。那时候,我和《新民晚报》编辑记者没有联系,也不认识钱伟长先生。但我心里一直很感动。

1989年秋,我调回上海之后,写下的第一篇小文,就是在《新民晚报》上刊登的。自那以后,和老、中、青几代编辑逐渐相识熟悉起来,陆陆续续写下了几十篇的小文。其中,《不要折腾茅台酒》一文的影响和动静最大,不但听到读者好评,也收到过读者的批评。至今这篇文章仍挂在网络上,九年了,点击率有好几千万了吧。贵州省里上至领导,下至黎民百姓和各族老乡,有的是看过这篇小文的读者。我想这是茅台酒近年来愈加被世人关注造成的吧。

我特别要提到的是去年那一篇《相隔半个世纪的照片》。这是我写给《新民晚报》最长的一篇文章了,也是晚报编辑在叶辛文学馆里看到了两张照片以后,特意约我写的。这是一个金点子。乍一听说,我还不知从何写起。我平时写小说,以虚构为主,从未想过要写一写身边这些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哪晓得一写开,就收不住了!害得编辑给我和六个最为普通的小民百姓辟出了整整一个版面刊登。文章刊出后,“事情闹大了!”

唐刚毅的一位九十岁邻居,是个晚报的老读者,每天把取晚报、读晚报当作功课做,跷起大拇指对他说:“唐先生,你们50年的友谊坚持到现在了不得!”

远在美国的培德称晚报是他的“思乡病特效药”,白天是半个美国人,在纽约市中心上班,傍晚后回到家中是半个中国人,读报,享受在家乡乐园之中。现在美国订不到海外版了,疫情之前那几年,他每半年回国返美,都要打包半箱子新民晚报带回去,弄得浦东机场的女保安见了,觉得不可思议。他在纽约,读到的是网络版,说一出报,上海好几个人给他转了过去。

陈钦智的一个学生在邮局工作,看到报纸当即给他买了一摞“快递”;另一个学生读到报纸,第二天就驱车去了高桥的叶辛书房。

夏定先工作经历丰富,他兄弟姐妹多,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大学同学、几个单位的同事,给他发出了很感人的感言,我都深受感动。

刘澄华的农场同事不但给他带去了报纸,还和他一起回忆身处天南海北几位老同学互相通信、通讯员取信时的细节,称他们也是间接的见证者。

正如段智感慨说,原本是平淡、朴实的友情,经《新民晚报》这一登,让岁月的跌宕和悠远,令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更显奇丽。

在《新民晚报》复刊40周年的日子里,我把这些读者们喜欢晚报、感激晚报的情怀写出来,也是一份祝愿吧。

明日刊登一篇《我的一切归于人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