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随感 智慧快餐 光影下的城市与人 老法师 与读者十指相扣 许自己一双通心慧眼 纯粹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2-01-02

与读者十指相扣

叶良骏

看新民晚报的习惯在我家延续了几十年。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从我父亲起,我家三代人又从读者变成了作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事陶行知研究,撰写陶研文章,开始向新民晚报投稿,从写陶行知,到写散文、杂感、艺术评论、纪实作品,至今已30年。这么多年来,报社的领导、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与晚报的情谊始终不断,许多故事的发生,并不仅因为文章,而是源于我们心中共同的爱。

2003年,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毛蓓蕾身患绝症,在病床上坚持完成她的最后一本著作《心之育》。她病入膏肓,已全身转移,疼痛难忍。她咬着牙一字一句写,一遍一遍改,直到提不起笔,只能断断续续口述。每次去看她,除了敬佩,更多的是无奈。我向晚报分管教育新闻的领导讲述了毛老师的事迹,希望他们能施以援手,解决她急需救命药却无法买的困难。晚报不仅报道这位优秀老教师,还建议我向有关部门写信求助。我很犹豫,信能寄到?他们说,我们一起想办法。没想到,信寄出没几天,就有几个部门派人来慰问毛老师,特事特办,很快解决了难题,让毛老师在最后的日子里,减轻了痛苦,完成了她的心愿。

毛老师去世当天,一位记者代表报社赶去吊唁,不仅行礼如仪,真诚慰问,还按习俗送了奠礼,悲痛中的家属非常感动。第二天,晚报整版刊出关于毛老师去世的图文报道。报社一位副总编辑说,要发扬毛老师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永远纪念这位好老师。后来,报社还请我在“教育周刊”上开设专栏,从毛老师写起,写到她的学生和许多优秀教师,写了几十位。《心之育》出版后,晚报予以大力宣传,书后来印了几万册,影响很大。毛老师走了,余韵未了,在读者心里点燃了温暖的火种。

很多年里,我参加公益活动,带着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希望帮助他们走出阴影,这工作一直得到晚报的关心。报社领导一次次出席我们的舞台剧首演,他们牵挂着演员中几个整天皱着眉的孩子,他们拍着孩子的肩膀,赞扬孩子们演得真好!这些难得听到的赞语,如春风吹拂在舞台上,孩子们发出了由衷的微笑。晚报人的情怀与担当,让这些亲情缺失,从来得不到表扬,又不爱学习的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

孩子们的习作被登在“快乐作文”上。一个七岁就没父亲的高中生,因成绩不好,他说“从小被骂到大”,所以自暴自弃。他的作文第一次刊在晚报上,全校都轰动了,老师在升旗仪式上表扬他“为学校争了光”。从此,他像换了个人,天天去上学,成绩也上去了。一位编辑得知他爱画画,破例把他的素描刊在“夜光杯”上。他得到极大鼓励,立志要当个画家,更加用功,最后考上了一所211大学的美术专业,彻底改变了人生。晚报的编辑、记者一次次应我们之邀到学校开讲座、题字、赠书……不遗余力,为教育、为孩子们送去满满的正能量,献出他们的爱心。他们把这些分外事称作“举手之劳”,从不张扬。与那么多编辑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的至今连面也没有见过。

他们的善念、一次次善举,是《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精神。因为视百姓为亲人,才与读者目光交汇、十指相扣。顾盼之间,闪烁出万千光辉,新民晚报就成了一张有温度的报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