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在“双减”之后,如果还是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将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成长。为此,在今年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民进上海市委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本市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建议》的提案,提出构建体现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学生评价生态。
曾经,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双减”的落地,让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今年的两会上,“双减”政策也成为了政协委员建言的热点,像上海市政协委员桑标就表示,如果还是单纯以考试和分数来评价孩子,恐怕“双减”就只能带来阶段性的起伏。
“双减”政策推行半年以来,取得诸多实效,但是一些新的焦虑也日益显现。如果考试要求不改变,学生备考的难度要求就不会降低。另一方面,作业少了,也可能导致学校教育难度降低,而对于学生德、体、美、劳等领域的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去年12月29日,上海中考新政细则出炉。据最新细则,初中毕业生去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参加学校综合考查,所获成绩满分为50分,其中10分则由高中现场评估,来判断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这也迈出了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一步。
“双减”的核心是育人,育人重在育品,不能只见分数不见人;重心是提质,既要治乱象、减负担、防风险,更要抓质量、促提升、谋发展。目前的统考升学分数制,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学生的成才通道,不利于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
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既要符合“理论标准”,又要符合“社会标准”,让家长和学生“叫好”。有关部门要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各方责任,打造全域教育,合力推进协同育人机制转型升级,让孩子的成才通道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