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老人节约面面观(下)
第21版:金色池塘 2022-01-21

老人节约面面观(下)

摄影/叶奇

和老年人一起生活,年轻人总会感觉老一代人节约过度,当年轻人把一些还没有用坏的东西扔掉时,老一辈人会看不惯,也会唠叨几句,他们会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以前的苦日子,这也是一种对劳动的敬畏。事实上,对于老人们有底线的节约,子女们的态度既是尊重的,也是怀有敬畏和感恩之心的,因为老人的“万一有用”,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中对别人的“雪中送炭”。

尊重有底线的节约

李佳慕

我们最早接受的节约教育,是从粮食开始的。民以食为天,庄稼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珍惜粮食,就是尊重劳动,敬畏自然,这是必须要节约的。往大处说,自己少一分浪费,世界上贫困地区的人口就多了一分希望。但节约又是有底线的,过犹不及。那年,婆婆买的黄瓜忘了,搁置多日才发现。老人不舍得扔,炒了炒端上了桌,70多岁的公公吃后,肠胃反应激烈,不得不去输液。

我们傍晚回家后,先生数落老人不该如此节约。我虽心疼公公受罪,但又能理解婆婆那颗“能不扔就不扔”的心。记得结婚后没几天,婆婆就向我传授怎么过日子:比如,去买自己吃的苹果,要那种带小烂眼的,剜掉坏处也一样吃的。我清楚她是怕我花钱大手大脚,便说:“我在娘家一直是这样的。常买带干疤的那种,或小一些的。”我清楚入口之物必须坚守底线。后来,发现给婆婆的百元大钞她不舍得花,常常存起来,再回去时就全兑换成十元、二十元的小票,方便她当零钱花。

求温饱的年代,“老大穿过老二穿,缝缝补补又三年”。进入新世纪,生活条件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非得穿破了才扔”的观念已成为过去式,衣服的作用,除了基本的遮羞,毕竟还要考虑美观。我给母亲网购的纯棉对襟,舒服又方便穿脱,她很喜欢。由此可见,换新的关键在于买到老人心里去。

那天下班回到家,见小区墙角的晾衣绳上,一片白色飘飘,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太太清洗了大超市用的那种塑料袋,数了数,有20多个,阳光下随风起舞,自成风景。那些袋子质量很好,虽然我也重复使用,但如果脏了,就用来装垃圾扔掉。老人有大把的时间,愿意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想那老太因了这份成就感而满怀喜悦,自己心中也生出了几分欣慰。此种节约,无伤大雅。

我的“深谋远虑”

舒云集

饭吃毕,碗筷也收拾好,母亲从衣柜里拿出件外套。那是她前日到百货商店买的新衣。我们都夸她眼光好,母亲自然开心。我暗暗得意:不陪她逛街,她果然舍得给自己买东西了。

说实话,对于陪母亲逛街,我是不太积极的。因为每回一同去,她的重点还是放在我身上:“你喜欢这块蛋糕吗?这条裙子适合你不?”我真是哭笑不得:“哦,不,亲爱的妈妈,我只是看看呀,你有没有喜欢的东西?”结果,本该是“主角”的母亲啥也没买成,陪她的我倒买了不少。看来只要我在,她心里眼里也就只有女儿了。

变化是渐渐开始的。我婚后搬出去住,母亲要忙的事也没那么多了,便喜欢去逛商场、家居店、面包房;或是为购买必需品,又或是去消磨时间,有时也兼而有之。只要她独自出门,回来时,手上必会多些这样的东西:一双性价比很高的靴子、一块好看的碎花桌布……我们知道或看了后,便赞她“买得划算”“生活需要这样的情调”。得了夸赞,于是,一回两回三回地,她开始为她自己做些什么买些什么。

我也是理解父母的,要说会过日子,他们绝对是“乓乓响”:做几个沙发套,甚至打一套家具……以前的凡事DIY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去追求“效益最大化”。有些习惯,只要不过分、不影响根本,就没必要去硬性改之,毕竟其中有不少是对生活的匠心独运和经验总结,况且,我还有我的“深谋远虑”,别小看了我的“潜移默化”能力!

常怀敬畏和感恩心

耿艳菊

姑奶奶来我家,刚吃完,我收拾碗筷及桌子上不小心洒的米粒和菜,姑奶奶突然叫住我,让我拿一个食品袋过来。我一时愣住,年迈的姑奶奶从沙发上站起来,竟手脚麻利地从我手中夺下了抹布。原来,姑奶奶小心翼翼地把桌上的米粒和菜装入食品袋中,还有不要的剩菜和饭本来要倒入垃圾桶的,也被她抢下来装到了袋里。原来,姑奶奶是把这些食物带回家喂她家的狗。这条狗原来是流浪狗,姑奶奶收留了它。我一下子明白了姑奶奶的善良和心意。姑奶奶对食物有敬畏之心,她总说粮食养活着生命,贫穷时自然知道爱惜,富足时,更应知道感恩,俭以养德。看过一篇文章,说吃饭时把碗里的饭吃完,不留碗底,不浪费粮食,这样是碗净福至。这也是姑奶奶一直想告诉我们的。

曾经,我对姑奶奶的节俭的生活态度有些不甚理解,甚至觉得她过于吝啬了。但后来发现,亲戚邻居们有困难的时候,姑奶奶又出手大方,热情地帮人渡过难关。

80岁的姑奶奶待人宽厚善良,受到周围人的敬重。她身体硬朗,一个人也能把生活料理得整洁体面。她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这个大大咧咧的年轻人该怎么把生活里的那些微小的事处理好,微小处更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修行。也许一粒米很微小,一碗水也影响不了什么……但勿以善小而不为,节约的理念应该融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敬畏和感恩之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石。

想念妈妈的“万一”

周芳

要说节约,我妈当数家里的“标兵”。她收留“废品”范围之广,历时之长,常使我们咋舌。她挂在嘴边的老话是:“别扔了,万一哪天有用呢。”

妈妈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人,往往我们眼中的垃圾,在她眼中都是宝贝。比如说,她的家里总有一抽屉的购物袋,一柜子的饮料瓶,一阳台的空花盆。各个房间里都有我们数次搬家淘汰的家具。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妈总能变戏法似的,变出我们急需的东西。比如,小妹有次在家嘀咕,想种点蔬菜,到网上买几只泡沫箱,我妈一转身就从阳台上拿来一摞。原来,我们平时给爸妈买的生鲜包装箱,都被她一个个地收留着。我在换季时,总会收拾一堆不穿的旧衣,我妈也会早早地打招呼,别乱扔,都带回家来我瞧瞧,万一有人要呢。我想到她那几柜子旧衣物,皱着眉头说,小区里有回收旧衣物的铁柜子。她立马反驳,一年也没见到收几回,不要漏风漏雨作践坏了。有一次,我看见楼里一个小女孩的衣服特别眼熟,立即想到我妈,一问,果然。我妈说,是乡下来上学的,家里日子不好过,我把你们不穿的旧衣服全给他们了。

平时,我们从妈妈家带些吃的、用的东西,从来不担心没东西包,而那些包装袋,包装盒,甚至捆东西的塑料绳,都是妈妈平时攒下来的“宝贝”。前些日子,儿子想带些我自制的萝卜干给同学尝尝,他正愁着拿什么东西包,我拉开抽屉,取出一个玻璃瓶,得意地说,这是你喝的蜂蜜瓶,我没扔,心想着,万一哪天用上呢。儿子笑了,妈,你怎么越来越像外婆了。我一愣,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不知何时,她的“万一”理念已经复制到我的生活中。

其实,有退休金的妈妈,也知道节省是省不出多少钱的,她的“万一有用”,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中,对别人的“雪中送炭”——你需要时,我正好有。

装作丰衣足食

鲍海英

我和哥哥进城工作后,就留下父母在老家生活。我和哥哥商定,我们每月给两位老人一点钱作为花销。可放假回家,我问母亲,身上还有多少钱?母亲打开布兜,数了数,整整8000元。我和哥哥觉得不可思议,平时我们给父母钱时,他们总是推三阻四不肯要,没想到,他们平时根本就没花钱。

母亲在数钱时,我正在灶台边忙着烧饭。我打量了一下父亲和母亲,他们的衣服都很旧了,特别是鞋子,也早该买新的了。他们不肯花钱,哥哥常埋怨他们不会生活。那一天在老家,临走时,我们反复叮嘱母亲,钱不要省,别苦着了自己。

当我们再次回老家时,哥哥和我商定,既然母亲不肯花钱买,我们就帮他们买好新鞋子和新衣服带回家。母亲见我们买衣服花了好几百元,心疼不已。当我们准备再给他们零花钱时,父母说什么也不要,母亲问我:“你几年前的房贷,还没还完吧?”

几年前,我买房时,贷了不少款。我和老公的工资都不高,每到月底,常常捉襟见肘。隔三差五,母亲就会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吃的什么,伙食怎样,下个月的房贷,准备好了没有,诸如此类,唠唠叨叨,琐碎不堪。后来,儿子上了小学,我才觉得我像母亲一样,总是担心不已。我渐渐明白了,父母的唠叨,原来都是替子女而担心。

父亲母亲不肯花钱,这里面隐藏着父母对子女的担忧。想让父母肯花钱,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而我能做到的是,今后在父母面前,一定要装着丰衣足食的样子,不能再让父母替我担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