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安
我们退休老人的微信帖子里,谈及最多的是养生,第二就数暮年人生取向的打油诗和顺口溜了。有一则叫《退休打油诗》的,真叫那个酣畅淋漓:“反正已经退休,花钱不要太抠;趁着青山还在,早点看破看透。儿女自立门户,不必倾其所有。早点明白,早点享受,人去天堂,钱不带走……”
老拙每每读到此类帖子,总要激动得击节叹赏,并且马上转发给同龄亲友,竭力推崇。不过理论归理论,实践是实践,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对于这种人生价值取向,虽然一百个赞成一千个拥护,可是真要做起来就难上加难,甚至南辕北辙了。
比如说,女儿的婚房是我们夫妻俩买的,当时连眼睛都不眨一眨——给了!可是我家阳台上的一面纱窗前年就坏了,就是舍不得花几十元钱请人来换掉,为防止夏天蚊子飞进屋里,只得用夹子夹住凑合着,直到最近女婿发现后才解决了问题。
比如说,近年来至亲中只要有困难的,像被骗欠债、生大病这些,我都会慷慨解囊,绝无半点含糊。然而,碰到自己的事,反而抠得不行。譬如2016年我的第一部也可能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列入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资助资金下来后,我联系了一家出版社,开价比资助款高一倍,我犹豫了,出还是不出?出了书卖不掉怎么办?要不另外联系出版商以丛书方式出版?结果一桩快快乐乐的好事自己把自己折腾得精疲力竭。
只要亲友造访,我都是竭尽所有,热情招待;同学朋友聚会,我也总是抢着买单。可是回沪十多年来,每次从郊区去上海市区办事,只要来得及回家,我就急急忙忙赶回家吃饭,否则不是一盒快餐就是一碗面食,从未进过像样一些的饭店。记得五年前去皖南旅游,那天坐旅行社大巴回歙县住处,忽然心血来潮,想吃一顿正宗的徽菜、一饱口福,便央求司机找一家正宗的徽菜馆把我们放下。车到后下来,抬头一看——好气派的一家高档徽菜馆!心里就敲开了鼓,看到老伴只在饭店门口徘徊踌躇,自己心里也嘀咕起来:我们出来是看风景的,又不是为吃出来的呀;真要吃,徽菜馆多的是,不如哪天再找一家……最后兜进了旁边一家小饭店。
又比如,逢年过节看望长辈、亲友住院去探病是常有的事,也就少不了要买些时令水果带去,像无锡水蜜桃、进口车厘子、奇异果什么的,自己却除了在十三年前去汉中侄女家做客吃过一次车厘子外,至今再没尝过一颗车厘子!也经常能收到一些亲友特别是晚辈送来的礼品,如正宗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如西洋参、铁皮石斛之类的补品。不过我自己常喝的是一两百元一斤的新昌龙井,人家送来的好茶和补品,基本上都成了我送人的礼物。
以上种种,虽然只是我个人的经历,但据我观察,与我同一个年龄段的人几乎都跟我一样!究其原因,我想与我们这代人几乎都有“六十年代吃过糠,七十年代下过乡”甚至退休之前下过岗的经历有关,再加上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便养成了这种特有的性格:节俭、克己、坚韧、顾家、重义、乐天。我想,尽管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但想要改变这代人的价值取向是异想天开;尽管这代人嘴上开明通达甚至气壮如牛,其实都是虚张声势,无非是调调侃寻寻开心罢了,这辈子是改不了这种老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