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不做网络“乌合之众” 敢谏言,善谏言,谏真言 “高频电子证照”跨地区互认共享 释放老年人口红利 打通“共享”通道  推动远程医疗
第4版:全国两会/话题 2022-03-11

不做网络“乌合之众”

赵红玲

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魏世忠就“网暴”立法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冲上热搜。

魏世忠委员的建议可谓切中“治暴”要害,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强化互联网平台责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

监管平台,立法“治暴”,都值得期待。互联网的“活力”和“自由”不是无限的,网络世界理应像现实世界一样有一定秩序。因为秩序,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安全。

治理网暴是民心所向。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个调查,对4591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支持“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依法治暴是方向,但当下,我们每一位网民,触网须自律。

因为很累,因为很忙,随便在圈群里看到某一条链接,还来不及去搞清“来龙去脉”,就可以在评论跟帖中随便把自己的怨气、累气发一发,甚至“恶搞”别人一番减压、寻寻开心,这怎么行?后果难以预期。

最怕的是,有人以正义的名义,借助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道德绑架,“正义感”中,往往裹挟着负面情绪,带着杀伤力和破坏力。像之前的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网络暴力导致刘学州自杀后,“网暴”的方向立马再一次转向了他的父母和相关责任方……

不做网络“乌合之众”,网络应该让我们更有视界更有见识。绝不能“为物所役”变成网络俘虏,成为“网暴”群体里的“小黑点”,成为网络上的负能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