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燕
这里要先谈谈老电影《51号兵站》,它拍摄于遥远的1959年。其中有一场重头戏,梁洪(梁波罗饰)智斗汉奸特务。一身长衫的梁波罗潇洒地引着小特务在酒店内外绕来绕去,同时配以黑管奏出的悠扬乐曲,真是赏心悦目。
青年时代的梁波罗有一张清瘦的脸。他的脸部轮廓实在太清晰了。加以高高的额头,突出的眉棱,深凹的有神的大眼睛,宽鼻梁,薄而阔大的嘴唇——这种华南人氏特有的脸型,如若安排得恰当,当会产生特别令人惊艳的效果。当青年梁波罗意气风发地站在乘风破浪的轮船上眺望远方时,仰拍的镜头给了他最大程度的爱意。相信在60年多前,在电影院里,每到此时,银幕下一定会响起压抑不住的惊叹声。
经历了十几年的沧桑岁月,再以“吴坚”这个形象出现在福建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小城春秋》中的梁波罗,那种突出的青葱的俊秀渐渐被岁月的棱角磨平了,刚刚过去的浩劫使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忧郁。
我是在14岁时读到高云览遗作《小城春秋》的。之前在从旧书摊上买到的一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看到过对这本书创作背景的介绍。高云览长期生活在南洋。小城,是指他度过了人生大半岁月的幽静的厦门。上世纪50年代他回国后,埋头描写一段发生在20多年前的惊心动魄的劫狱故事,纪念那些高尚的活着和死了的朋友。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岁月的一段历史。很显然,他想表现的不仅是历史事件,还有他对厦门的感情。这种感情驱使着他在上手术台前还不厌其烦地修改着那些洋溢着热带亚热带气息的文字。
而当80年代末我在电视上看到福建电影厂于十多年前建厂之初精心拍摄的这第一部故事片时,感受到的是“静”:小城的清静,创作人员的心静,表演者的平静。
中年梁波罗被从上影厂借调到福建。他扮演一位平静的中年革命者,后来牺牲在鼓浪屿的海中。这个人物演得很好,虽然青春不再,那种令人惊艳的英俊也已被岁月席卷而去,但梁波罗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
电影中扮演梁波罗恋人书茵的女演员,之前和之后都没在银幕上出现过。据说她当时是福州的售货员,被踏破铁鞋的导演找到,走上银幕,为的就是她那份沉静的气质。书茵出身于书香门第。为什么这样一个演员,遍寻无着,最后是在街道商店里找到的呢?也许和那个刚刚过去的时代有关系吧。在我的想象中也许,书茵的扮演者就是出身于一个曾经的书香门第家庭。金宇澄曾说,“文革”后期给人的感觉不是闹,而是无边的静。“书茵”就在这样的寂静中,于午后的阳光里捧着一本书,坐在柜台后静静地读着,直至时光流转,被选中走上银幕,与被迫当了多年羊倌、终得解放、回到华南家乡拍摄电影的梁波罗相遇。
《小城春秋》不是一部著名的电影,但它宁静。宁静的后面,是很多人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