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帆
中国近代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由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词典是1887年出版的《华英字典集成》。1911年到1949年,中国共出版了近百种此类词典。其中由世界书局于1936年首次出版的《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前后共发行25个版次,具有特别的影响力。
这部有1950页的词典除了编辑模式新颖,内容丰富外,还以汇集了蔡元培、梅贻琦、黎照寰、张伯苓、邹鲁、欧元怀、郑通和等七位著名教育家的墨宝与序言而引人注目。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3年;梅贻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7年;黎照寰,曾任交通大学校长14年;张伯苓,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曾任南开大学校长30年。这四位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的题词自然包含着各自对学习外语的心得体会。蔡元培的“择精语详”是说要挑选好的文章反复“精读”,对经典的句子要有“详尽”的理解;黎照寰的“钩深攫微”强调要深入钻研学习重点,搞清楚细枝末节;而梅贻琦的“学海思源”则说要从海量的知识里掌握原理,举一反三;最后,张伯苓的“文化工具,体例翻新,兼饷并饫,普益士林,绩学得此,不世之珍”,则对辞典给出近乎完美的“点赞”!
三位作序者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大夏大学创始人之一的校长欧元怀,以及担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0年校长之职的郑通和。欧元怀获得过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郑通和获得过斯丹福大学教育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他们撰写的序言虽都简明扼要,但对英汉辞典编撰要义之所在都有明确观点,并一致充分肯定辞典编纂的新颖之处。
这七位教育家以及所代表的学校之间也有诸多交集。蔡元培曾执掌的北大与梅贻琦的清华、张伯苓的南开,在抗战中结成了“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而梅贻琦、郑通和又都曾是南开中学毕业生,他们一生都将张伯苓视为恩师,对校长“执礼甚恭”,“盖欲法先师张伯苓毕生从事教育为职志”。此外,欧元怀与郑西谷曾经是大夏大学同事,又曾先后担任上海中学校长。
透过一部辞典去了解中国英汉词典编纂史,了解一代优秀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其实就是在阅读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教育史。同时也在提醒后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一个道理:今日中国在文化教育、科技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一代代先贤奠定的根基。这正是:择精语详求深解,钩深攫微寻真谛;兼饷并饫惠长远,学海思源铸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