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朱婷不在 “奇兵”何在 向世界讲“何以中国”的故事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2-08-16
“宅兹中国”迎来两批特别参观者

向世界讲“何以中国”的故事

“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观展 本报记者 张剑 摄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扫码看视频

昨天,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迎来两批特别的参观者,他们是“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和“Z世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征集”中获奖的6所高校中外学生。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这些Z世代年轻人和外国友人眼中,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和魅力。

让世界读懂中国

特雷通集团创始人李曦萌是丹麦人,1987年来沪,是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首批外国留学生,他也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的《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的讲述者之一。中文专业出身的他,在展品刻辞卜甲前流连许久,感慨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我知道龟甲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以前只在书本上看过,这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3000多年前的文字就这样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我的国家在那个时候还不存在。文化和历史的魅力,是超越国界的。每个人都应该来看看这些宝物。”

“看到中国古人遗留下来的创作,我感觉他们仿佛就在我身边。”已经多次参与“老外讲故事”的澳大利亚人白马克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达着对展出文物的惊叹,“我尤其要感谢今天的英语讲解员,她不是在单纯解说,而是为我们讲解了非常好的中国历史故事,非常专业、生动。这也是我感觉穿越时空,真正和中国古人相遇的重要原因。”

为了让外国友人更深入、全面地参观展览,上海博物馆做了充足的准备。副馆长陈杰认为这对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实体的文物是没法抹消的,是历史最强有力的证明。例如,在西方的概念里,他们认为中国历史是从商朝晚期有了甲骨文之后才开始的。而这次展览涉及夏商周三个朝代,那些华丽精美的器物,就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象征。西方的经验和标准有时并不适用于全世界的文明,我们可以让外国友人亲眼见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将历史告诉后人

作为“Z世代青年学生团”的一员,上海交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二学生陈宁欣背着相机前来观展。对没有来过上海博物馆的她来说,这些镌刻着厚重历史的国之重器,之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通过这些展品以及专家由浅入深的讲解,我对‘何以中国’,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更清晰和直观的了解。”从专业学生的角度看文物,陈宁欣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像之前河南卫视的博物馆元宵奇妙夜,用新时代的语言和画面去诠释这些文物,会更容易吸引00后的目光。”

来自贝宁共和国的留学生罗克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读研究生,他对中国的历史一直有着强烈好奇:“在来中国之前,我对这里几乎没有了解。现在我亲眼见到它是什么样的。当我身边的人发表对中国的错误言论时,我会纠正他们。”“宅兹中国”大展呈现出的瑰丽的中华文明带给罗克不小的冲击。他感慨:“你们的国家拥有许多历史遗留的宝物,它们会告诉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指引你们以后往哪里去。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传递中华文明故事,“宅兹中国”大展不仅配备了中英文语音讲解,还设置了成人版和儿童版的展品介绍二维码。对于如何提高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陈杰表示:“曾经有一个初一的孩子来参观,他很喜欢历史课。他看到展上的妇好鸮尊,说他学过妇好这个历史人物。其实历史离每个人都不遥远,十几岁的孩子也可以和历史专家无障碍地对话交谈。历史和文明一直在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留住它们,并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它们,中华文明的魅力会自然而然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