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文化“天际线” 打造中国和世界对话的新方式 上图东馆 先读为快
第9版:文体新闻 2022-08-16

上图东馆 先读为快

1000多位读者体验智慧复合型图书馆

小朋友打卡上图东馆 本版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浦东新区迎春路合欢路口,树冠之上,一座乳白色、状如璞玉的建筑在晨光中显露出身影,这就是“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上海图书馆东馆(见上图)。今天,已通过竣工验收的上图东馆重启公测,最大程度的空间开放,1000多个预约名额带来了1000多位来自城市各处的读者,奔赴这里抢先“阅读”上图东馆,亲身体验东馆带来的阅读新理念。

吸引大小读者

身为中学教师的钟女士花费一个小时的路程从普陀区赶到上图东馆,几乎成了第一个进入馆里的读者,面对偌大的一楼大厅,她十分兴奋,细心的她观察到大厅特殊的地面设计,仔细看其中还有标点符号——这是上海本土艺术家申凡的作品《往来春秋》,由1952年上海图书馆建馆之初的报纸影像重叠而成,一行行文字用简单的黑白色涂去,留存下金色的标点符号,直观地表达了书刊中段落结构的形式之美。多年来,钟女士是上图的常客,名人讲座几乎一个不漏,“东馆这么大,活动一定更多了,我会一直来的。”

小学三年级的小张跟着妈妈通过小程序预约来参加上图公测,虽然在大太阳底下排了一会儿队,但是少儿馆里令人惊奇的展览内容和整整齐齐的书架一下子吸引住了她,“比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大太多啦,那么多的书,够我看啦。”身边的小张妈妈告诉记者,他们就住在上图东馆附近,“我们很想去淮海路上的上图,但是要横跨市区,太远啦,现在,能与上图东馆为邻,太好了。”

智能化 人性化

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的上图东馆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地上7层、地下2层,开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今天开放的是一楼少儿区、无障碍阅览室,二楼报刊乐龄区,三楼阅读广场,四楼法律馆、全球城市馆、地方文献馆、家谱馆、手稿馆,五楼设计馆、前沿科技馆、健康生活馆、表演艺术馆、音乐馆、美术馆;七楼精品馆将于下周公测,即8月23日至27日开放。

智慧,是上图东馆的一个关键词。正如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介绍,上海图书馆定位是新一代全新智慧图书馆。他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还有听觉和触觉,人类的五官都可以参与进来,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可视化带来了更广义的阅读使命。”上图东馆三楼的阅读广场是一片有着超高挑高的阅读开阔地。在这里,有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文字如飞鸟般在窗前定格。如果你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进入的途径,可以询问一下忠于职守的“领航员”——上图东馆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可以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图书查询、图书讲解、图书推荐、室内导航、智能对话、巡逻广播等服务,还能将读者所借阅的书送至预约的座位上。“怎么办证?”“我要借书”“带我去电梯”“查一下我借的书”“最近有什么活动?”……机器人都可以回答你。

在三楼的阅读广场,智能借阅与传统借阅方式是并存的。在一旁智能书架侧面的检索屏幕上输入书名,就能快速导航到具体书架和层架。

临窗的一面,用以修习的书桌看似简洁,其实,一旁的按钮可以让它随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身高进行升降调节,十分人性化。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