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饭来啦!不着急哦,慢慢来!”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送餐员马俊红,来到一对盲人夫妻家送餐时,耐心地等在门外,柔声安慰前来开门的老人不要着急,慢慢走路。今年91岁的夏阿姨和88岁的石叔叔花了3分钟才走到门口,开门后,接过2盒热乎的盒饭,感谢的话说个不停。
送餐路线反复优化
这段时间天天高温酷暑,但芷江西路街道的送餐员们送餐的脚步却没有停歇,每天都准时将为老餐送到老人手中,经受烈日“烤”验。
一大早,送餐员们就来到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把新鲜出炉的餐食装进透明的一次性饭盒中,再用推车运送下楼,小心翼翼地装入送餐保温箱。
8时30分,马俊红和另外两名送餐员带着刚刚出锅的270份为老餐出发了。先送最远的青云路,再是中华新路、大统路,这样就不用走回头路,最节省时间,能让老人们尽快拿到新鲜的饭菜,这条送餐路线,是马俊红从事送餐服务5年来反复优化得来的。她熟悉芷江西社区的条条马路和角角落落,不用导航,也不需要看地图,她笑称自己就是芷江西辖区的“活地图”,自有一条送餐“捷径”。
在灵光居民区助餐点,还没等饭送到,82岁的高阿姨已经和志愿者边聊天边等待了。她说:“我跟儿子一起住,白天儿子要上班,我就订盒饭吃,订了好几年了。菜很丰盛,不重样,分量也很足。”
在大统路933弄,71岁的江老伯等在路边,看到送餐车来了,他高兴地朝工作人员挥手。接过盒饭,他笑容满面地说:“出来拿个饭,下楼走走也能散散心。”
最后一单是给69岁的肢残人士周先生送餐,此时已是10时24分,虽还未到正午,但太阳早已火辣辣地挂在空中,迎面吹来的微风也携带着蒸腾的暑气。马俊红额头上的汗水避开口罩,顺着脸颊两侧流到了脖子处,早已浸湿了衣领。
上上下下爬四五楼
根据安排,马俊红平均每天要跑5个老小区,送出70多份盒饭,有些是送到助餐点上的,助餐点有志愿者“接驳”最后50米;有些是需要进一步送到居民手中的。由于今年夏天天气热,平时自己烧饭的老人有些不愿意烧,也会选择订餐,所以送餐量较平时会有所增加。
不少老人家住4楼以上,也没有电梯,送餐员们需要爬好几次4楼、5楼,戴着的口罩没过多久就被汗水浸透。有时路过的居民会感慨道:“您这样一家家爬楼送餐,上上下下几十趟,真的很辛苦啊!”
每当这时,马俊红就笑说:“现在爬楼这点苦不算什么,疫情期间我们送餐还要穿防护服的,穿着防护服体力消耗得更快!”
开展助餐之余,芷江西路街道还多措并举为辖区老人送去关爱,通过“老伙伴计划”“乐龄有伴”“失能帮帮团”等项目搭建的平台,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们以电话、微信、敲门等形式贴心关爱着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等困难老人。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