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2日 星期四
在大变局中更需强化中德关系的韧性 上合组织吸引力再获证明
第15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2-09-22

在大变局中更需强化中德关系的韧性

贺之杲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期,德国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的声音甚嚣尘上。然而,并非所有德国政客和企业家都企图撼动中德友谊之船。两种声音和路线正经历拉锯战,哪种考虑将占上风还有待观察。

多元声音

德国政府内部对华立场多元,其新政府联合协议可见一斑。这份协议强调德国“在伙伴、竞争及制度对手的维度下建构对华关系”。一方面,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经济部长哈贝克希望将中德经贸关系引向竞争方向,强硬呼声高涨。另一方面,德国对华接触战略的声音仍占主导。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去全球化是行不通的,是死路一条。”朔尔茨虽承认着眼于多元化的供应链,但支持深化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其外交和安全政策顾问普洛特纳也认为,要“尽可能降低与中国的系统性竞争水平”。今年3月底,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穆策尼奇也表示,不应错误地将中国和俄罗斯进行比较,德国对俄“以贸促变”政策的失败不代表对华政策的失败。

知识界和企业界对中德经贸关系走向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表示,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中国经济对德国的依赖程度。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指出,如果德中爆发贸易战,德国的损失将是“脱欧”给英国带来损失的6倍。德国中国商会2022年1月的报告则表示,虽然德企在华乐观情绪有所下降,但德企普遍认为离不开中国市场。

为何生变?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首先,德国进入深刻反思的阶段。德国内部发起了一场针对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政策的“拨乱反正”,甚至有观点认为默克尔对华政策已经失败。目前的德国缺少“默克尔式”的权威领导者,联合政府尚处于磨合期,对华政策更加多元、复杂。

其次,德国进入激烈讨论的阶段。经济安全、经济韧性和多元化是各国关注的热门话题。德国将于今年底出台的首份对华战略文件。这份文件连同即将出台的德国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将成为判断德国对华新战略的新的风向标和战略指针。为此,德国内部各种声音希望占据上风,力图影响德国对华战略制定过程,并为德国对华新战略定调,渐显从理性到价值观判断、从合作到脱离、从经济优先到强化安全审查的转变。

最后,德国进入深度恐惧的阶段。乌克兰危机深刻刺激了德国对外相互依存的战略,尤其是对俄罗斯的原材料和能源依赖极大暴露了德国的脆弱性。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德国经济走向衰退,经济正在萎缩。如果衰退持续更长时间,德国经济可能真正陷入经济危机。面对乌克兰危机,德国深受党派政治掣肘,也深陷美国捆绑困境,犹如高空走钢丝。

路在何方?

去全球化、脱钩论、保护主义等口号在欧洲不绝于耳,但脱钩或去全球化等论调具有误导性。对于德国等高度依赖开放与自由贸易的国家而言,全球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德对中国的认知赤字增加,对华疑虑增多,价值观色彩明显。但是,德国同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毕竟中国市场是德国经济繁荣的基石之一。此外,德国减少对华经济依赖将是复杂的过程,理性政治将重回德国对华战略的轨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