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5日 星期四
建设四力四城  享高品质生活
第T9/T10版:人民城市非凡十年/上海十六区民生成就撷英 2022-10-16

建设四力四城 享高品质生活

影像长廊①俯瞰“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

②航空文化主题社区

③二〇二一年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

④中环桥下空间 李铭珅 摄

⑤愚园路飘满咖啡香 刘歆 摄

⑥熙香AI食堂 刘歆 摄

中山公园 王嘉玮 绘

长宁

■更具竞争力的开放之城

■更富创造力的智慧之城

■更有吸引力的宜居之城

■更强凝聚力的人民之城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奋进。

长宁坚定不移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超过1800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位居全市第一。2021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33亿元,同比增长16.51%,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二。

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日新月异。

长宁积极抢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重大战略机遇,正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之城、更富创造力的智慧之城、更有吸引力的宜居之城、更强凝聚力的人民之城,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开放之城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最虹桥

>>>得天独厚 转型发展 脱胎换骨

开放是长宁的特征,是发展的优势,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之城是厚植优势的必然要求。

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肩负着一系列战略使命,长宁和虹桥之间可谓渊源深厚。1986年,上海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开发区在长宁设立,由此孕育出虹桥品牌。

长宁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海市域范围内唯一的中心城区。长宁充分结合这一区位优势,沿轨交2号线布局了跨越长宁东、中、西的数字经济新“三带”。这些片区化的产业发展布局已经显现出效果。今年1—7月,全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1615亿元,同比增长38.5%,占全市1/4;电商平台交易额占全市比重超过1/4,居全市第一。

2021年,长宁片区以不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1/7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近1/2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的税收,综合税收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达37.4%。

如今,虹桥开发区的城市更新已纳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老虹桥”与“大虹桥”将在产业、空间、治理上形成呼应。同时,地区数字化转型与“大虹桥”相呼应,带动长宁的城区空间转型。

规划一张蓝图已经展开,长宁以“最虹桥”为目标,规划以功能形态强聚集、住房保障促融合、公服能级再提升、水绿空间成系统、综合交通织网络为五大策略,加快重点地区用地转型和效率提升,保障生态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引导交通和市政设施用地功能复合。

智慧之城

数字长宁中大城养老探索地

>>>信息化 优质化 新动能

智慧是长宁的基因,是发展的动力,打造更富创造力的智慧之城是激发动力的关键支撑。

“数字长宁”有着20多年的历史积淀。早在2001年“十五”期间,长宁就确立“数字长宁”战略,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十三五”以来,长宁将“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航空服务业、时尚创意产业定为区域三大重点产业。目前,长宁形成了“3320”数字战略,即“3区、3带、20个数字专项”,其中“3区”指打造数字经济转型标杆区、数字生活示范引领区和数字治理最佳体验区;“3带”指东部数字技术创新集聚带、中部数字应用场景集聚带和西部数字企业总部集聚带;“20个数字专项行动”主要包括数字金融、数字生态、数字养老、数字政务等。

2021年底,长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2.77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39.5%。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近年来,长宁修订了“幸福养老”指标体系,发布养老“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养老服务工作做了全面布局。同时建立了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等两个全国试点,激发创新动能,推动长宁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通过信息化赋能,提高了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019年,长宁在上海率先上线首个区级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建设信息收集、服务支撑、数据分析、业务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智慧脑”,以大数据为支撑,助力养老服务政策、资源、服务和需求的精准对接。

今年,长宁对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优化升级,融入区“两张网”建设,完善平台中养老服务和养老监管模块,依托政务微信移动端等轻应用,为“政策找人”、养老监管等工作持续赋能,让“养老一件事”在长宁更为便捷、高效、有温度。长宁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已达85.85岁,处于全市前列。

宜居之城

城市有机更新中的长宁样本

>>>封面级 均衡化 典范性

宜居是长宁的品牌,是发展的标识,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宜居之城是凸显标识的重要基础。

长宁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持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在全市率先实施整区域城市更新战略,精心设计和打造地区形态、自然生态与沿街业态,城区环境品质显著提升,积累了一批“封面级”的城市更新作品。

长宁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完成“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规划编制。实现11.2公里苏州河岸线长宁段全线贯通,推动“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人文新华”“漫步番禺”四条美丽街区建设,新泾镇绿八乐颐生境花园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不久前,中山公园整体开放及品质提升工程正式完成。公园的全面打开,突破了社区、商区、校区、园区之间的隔阂,释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让“百年校园”与“百年公园”融合开放,“百年古树”与“百年建筑”交互掩映,“百年道路”与“百年公交”穿行其间,进一步彰显了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城市生活典范。

从中山公园开放并融入苏河沿岸景观,到周边小区的同步改造提升,都充分吸纳了来自居民和社会各方的建议,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穿到城区发展、建设、管理的各方面。

人民之城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首提地

>>>听民意 察民情 聚民智

人民是长宁的属性,是发展的使命,打造更强凝聚力的人民之城是担当使命的根本所在。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宁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重要论述。长宁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承担首提地的责任和使命,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人民建议征集机制的作用,打造多个民意“直通车”,当好中国式民主的重要窗口,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勃勃生机。

截至2022年8月底,长宁虹桥街道共参与68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覆盖万余人次,上报意见1500余条,121条被采纳,区法院共参与31部法规草案的意见征询,上报意见350条,22条被采纳,古北市民中心共参与30部法规草案的意见征询,上报意见477条,23条被采纳。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全过程人民民主走进了楼宇、园区,“楼委会”等平台也促进了自治共治。“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在长宁蔚然成风。围绕“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事务,广泛开展多层级、各方面的协商议事,健全自下而上自治共治议题和行动形成机制。

长宁也是上海“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29年前,长宁党组织率先在上海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大规模群众走访活动,创造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关心群众入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随着实践发展,这项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效果也日益明显。

新时代“凝聚力工程”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从“创新社会治理”到“政治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文化凝聚”,奋勇前行,更加笃行致远。

新时代,长宁正进一步弘扬“四百精神”,坚持“人民建”和“为人民”的有机统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范例。

撰文 屠瑜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