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
随风而逝 政通路上 稻花香里桂花香 栖霞丹枫又一秋 “灶前灶后”之我见 黎明前入党
第21版:夜光杯 2022-10-20

栖霞丹枫又一秋

关立蓉

春游牛首,秋游栖霞,这是老南京人的传统。每年深秋,栖霞山拥满游客,看山看云看古寺看一江碧水,更为了看漫山遍野的红叶,层层叠叠,如云似霞,如火一般燃红了山坡,蔚为壮观。

栖霞山,原称为摄山,古时因盛产甘草、野参、当归等养生滋补的药材,“摄生”而闻名。南朝时,一位叫明僧绍的隐士来到这里,见山深林茂,泉清石峻,俯瞰澄江如练,阡陌纵横,于是,在这里修建住所,取名“栖霞精舍”。后来明僧绍请来自己的和尚好友法度,将“栖霞精舍”改名为“栖霞寺”,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曾到访过栖霞山的名人,首推秦始皇。始皇登临摄山纵目,并埋双璧以祭告天地,更敕李斯篆文立石,以明示天下。明永乐、万历两位皇帝南巡,都曾在栖霞山处停留,流连忘返,留都官员见皇帝沉醉栖霞旖旎风景,遂破土动工,在寺庙后面建起了行宫。清乾隆五次驻跸栖霞行宫,还留下了“第一金陵明秀山”的金字招牌。只可惜乾隆每次都是春天驾临,无缘观赏风情万种的枫叶。

栖霞赏红叶的习俗始于何时?据专家考证,应该是从清初开始。与纳兰容若、陈维崧齐名的清词大家朱彝尊,于某年深秋,与亲友登栖霞山,写下“槭槭霜叶鸣”的句子,说明那时栖霞山已广植枫树。孔尚任曾赴栖霞拜访隐居在白云庵的道士张瑶星,他肯定看到了“槭槭霜叶鸣”的情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是《余韵》,曲终奏雅《哀江南》,“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秦淮窗寮上所见所感,思绪跳荡,令人回味无穷。“新红叶无个人瞧”所指,应该就是栖霞山的枫叶。《桃花扇》的故事名闻遐迩,扩大了栖霞山及其红叶的知名度。

江宁人王友亮生活在乾隆时代。他撰有组诗《金陵杂咏》,其中《摄山》中有这样的诗句:药苗春涧香生雨,枫叶秋林烧入云。几度支筇吟未足,只今清梦尚殷勤。“枫叶秋林烧入云”,可见当时山上枫林已经颇具规模。秋时赴栖霞山看红叶,已是约定俗成。差不多同时期,袁枚的随园女弟子骆绮兰写道:“尘梦尽销黄叶雨,仙楼都拥赤城霞……好煞秋光惟薄暮,石栏倚过夕阳斜。”她来栖霞山就是为了看红叶,为王友亮的说法提供了“现场见证”。在众多登山赏红叶的游客中,女诗人与王友亮,曾否擦肩而过?

乾隆时两江总督尹继善有文采盛名。某年秋天,他和袁枚同游栖霞,妙言佳句喷薄而出:“共爱枫林霜叶晚,终输春暖碧桃红。”那抹红霞令他们魂牵梦绕,之后两人再赴栖霞,畅快挥毫:“朱履却宜枫叶老,青峰岂厌鬓毛斑。”

民国时,“栖霞赏红叶”成为彼时文人的风雅,也成为普通市民秋游的首选。1934年12月15日上海《申报》载:“自本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五十天时间内,仅由京沪铁路京丹段,前往栖霞山观赏红叶游客已达九千人……”在80多年前,大批游客乘坐缓慢的列车赴栖霞山赏秋,足见当时,“秋栖霞”已享有极高的盛誉。

又是一年秋,南京人开始向住在栖霞区的朋友打听:“叶子红了吗?”观赏这些红影闪动、高低掩映的枫叶,再读上几段关于栖霞丹枫的诗词,该是多么幸福的秋天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