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沪
电视剧《欢乐颂3》里有一段关于“善”的对话。朱喆说,她16岁外出打工供养全家,出资让弟妹们读完大学,弟妹却将她给父母的生活费全部侵占。叶蓁蓁说,人与人相处,不让自己吃亏又不伤及别人善良的做法是,先主动释放善意,如果得到了同样善意的回馈,那以后就继续释放善意;如果另一方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全部,甚至视善意者为冤大头,那就没有必要再继续释放善意了。
有一则视频,公交车上小伙让座,大妈一入座即问小伙年龄:“28岁?我女儿都买车不挤公交了!”小伙的善意遭到抢白,不紧不慢地说:“噢!我买车让我妈坐,从来不让她老人家来挤公交。”这番对话也许是人在以怨报德下的本能反应。其实这类场景不少,有次也在公交车上某妇人对我的礼让,嘲笑大男人不该占位,我微笑、颔首而不作声。如果说,礼让是上海男人不足为奇的善事,那么,不搭腔不嘲讽又是一种善意,能“日行二善”何乐不为?
从学校创业走向市场的张经理,当年从学校纪念品、校际活动起步,让一批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受益。随后仿效者渐多,为避恶性竞争,他主动走出校门,企望带动更多人就业。尽管市场竞争很残酷,张经理初心不改:成功没有可比性,坚持善意温度的传递才重要。
确实,在善意中成长的许多创业企业,追求双赢、多赢、共赢的境界,让人们感受到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下的温情。某退役军人创办的创业家园很有情怀,为经评估进入孵化、扶持的退役军人的创业项目免费提供办公场地,还免费提供资源对接。受益成功的创业者,又以善心、善行回馈社会,让善意不断延续。
择善人而交、择善行而从的共识,正在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