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叠嶂青城 养生“黄金期”别错过 外孙生日“云派对” 当年写稿好辛苦 小镇土医
第24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2-10-24

当年写稿好辛苦

□竺培强

这里说的“当年”,是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写稿的确比较辛苦。

首先是获取报刊地址费心(那时投稿哪像现在,网上一搜,报刊邮箱“得来全不费功夫”)。写稿之初,先是投本地的报刊,单位大都有订阅,地址好找,后来转向市外,找地址方式:一是到报刊阅览室翻检,将“中意”的报刊地址,抄写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将稿件投寄过去。二是在报摊买文摘类报纸,看哪类文章自己可以写,然后看其摘于何报,再到阅览室查阅,或到邮局翻阅报刊目录,以查找报址。三是买报,亲朋好友到外地,便托其买当地的各类报纸,自己出差,到当地首先买报。四是订阅。对钟爱的报纸,难找就干脆订阅,便宜的订半年,贵的订一个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份当地的晚报仅五分钱),既能获取地址,又可以研究栏目内容,若登上一篇,稿费多的就可以赚回来。我现在还保留着那时抄写报刊地址的小本子。

其次是抄写辛苦。那时文章都是用手写。我写稿力求字迹工整,纸面清洁,既方便编辑审阅,也是尊重。手写稿,一笔一画,一是慢,二是容易出错,稍不在意,写错字怎么办?又不能像铅笔字那样擦掉,只得剪下一格小心翼翼贴在上面,然后用烟头微烤,干后重写,一丝不苟,像是技术活。记得有次抄完一篇长稿,检查时发现中间少抄一句,怎么办?又不能加在旁边,只得将后面几页重抄,劳神费时,之后抄稿再不敢疏忽大意!

我有个学兄,文学素养高,且会书法,写字多用毛笔,习惯成自然,打草稿亦然,但抄稿不是书法,龙飞凤舞不行,那怎么办?于是他老婆成了“写手”,专门誊写。那些年路过,时见其将张张“书法”递给他老婆抄写,他老婆没几年练出一手好字。如今他早用电脑了。

其实,抄写辛苦,投稿也不易。有几年报纸流行发三四千字长稿,三百字的稿笺纸得抄十多张,难抄也就罢了,稿子折叠起来太厚,信封装不进,就将板凳倒过来压平才能封口,担心超重,还多贴一张邮票。有时稿子给弄丢了,接到编辑电话,赶快翻出草稿再抄一份寄去。投稿还得算好邮筒开箱时间,错过就得等第二天了,哪像现在鼠标一点就搞定。

此外,查找资料也辛苦。有一位文友擅长写纪实类的稿子,经常出入图书馆查寻资料,一坐就是半天。有时为查证一件旧事,不惜车马劳顿,到大学资料室甚至区县图书馆查找,辛苦得很!有时稿费还不够交通费。

2013年退休去中国台湾旅游,时逢《大陆人看台湾》征文,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连续投去两篇游记,没几天就见报,若是邮寄,可能还在路途中。还有一次某报征文,头天投去,翌日刊出,真可谓“天涯若比邻”。

感谢互联网,使过去的“好辛苦”成为历史。我想,现在的写稿者,肯定“一网情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