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
新年伊始,新落成的徐家汇书院里,一座由读者归还的书码成并缀以灯光的书塔引人注目,那是源自三年前徐汇区图书馆因闭馆修缮而策划的“把徐图带回家”活动,约定读者可以一次性借阅100本书,开馆后归还。从“小别离”到“小团圆”,书与人的相伴又会发生多少有意思的故事!
当时我们都被这个创意惊艳了。一位友人得知后,第二天就驱车前往,在闭馆前精挑细选了一大箱书带回家。这位友人是沪上第一批外企首代,后下海自己开公司,曾做得风生水起。某天他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在40多岁事业上升的黄金期,悄然放弃了光鲜的职场,回归家庭。日复一日,为耄耋之年的双亲煮饭,陪伴他们聊天、散步。在风轻云淡的日子里,他发现博尔赫斯心目中天堂的模样,确实美妙无比。附近的图书馆成了他的圣地,每周挑选几本心仪的书籍,在侍奉双亲的间隙细细品读。偶尔外出放松几天,旅行箱里书和红酒成了最佳搭档。十余年光阴倏然而逝,他依然住在简朴的老房子里,增添的除了两鬓的银丝,还有眼神中的睿智与沉静。陪伴与阅读,为平常的日子镀上了金色。也许他错过了很多风景,未曾错过的是陪伴生命的每个晨昏。
作为出版人,可谓阅书无数,有一本朴素得近乎寒碜的“书”却令我难忘。那是老同事相赠的“人生之书”,记载着他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程。小学成绩单,事业转折期的工作报告,单位分房通知书……他以独特的方式,收藏了人生的点滴。老同事一家三代曾居住在棚户区,逼仄拥挤不说,暴雨天还会水漫金山。即使条件艰苦,他收藏的兴趣不减,编辑部来稿的信封上经常会开“小窗”,除了集邮,景点门票等各种但凡有点意义的物件他都视若珍宝,乐在其中。很难想象,当年身处陋室的他,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些收藏。看来收藏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源自内心对生活的珍视。日积月累的收藏串起人生轨迹,沉淀下生活的甘醇回味。时间的沙漏永不停歇,倘若心怀珍惜,岁月的馈赠是如此丰厚。
数十年编辑生涯中,曾有位作者的人生遭际,触动我为其写过两篇文章。这位作者的姓氏联系着中国近代史上的好几位显赫人物,他是曾任上海道台的聂缉槼的曾孙。荣耀的家族,让他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青年时代他却被无情地卷入时代的洪流,打成了反革命,妻离子散。囹圄中他凭着技术革新以及画画的特长,苦熬七年。平反后本以为苦尽甘来,不料第二任妻子罹患尿毒症。为贴补家用,只在画室学过几个月的他,重新拿起画笔。晚年他在崇明岛自己绘制设计图纸,建造了一栋简朴的乡村别墅,圆多年之梦。拱形窗边的外墙上,他妙笔画上了几只栖息在枝条上的鸟雀,平添了几分生机,又在屋后小河边搭建了一个钓鱼台。平时他虽独自居住,却丝毫不感到孤寂。写作、画画、木雕、书法,莳花弄草,忙得不亦乐乎。他把自己的乡村别墅称为桑菲尔德庄园,虽然没有简·爱,却有着无尽浪漫和晚晴风景。
如今,物质的丰赡以及互联网的发达,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带来无限可能,去网红地打卡,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出国门欣赏到世界顶级的展览……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生命的航道总会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