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赋予食用油“指纹”以快速鉴别“身份” “会消失的支架”让患者告别“金属心” 为卫星“编织”全新天线金属网
第6版:上海新闻 2023-09-15
东华科研团队首创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微张力”编织技术

为卫星“编织”全新天线金属网

大型环形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

如何让卫星既看得广、看得细,又看得快、看得清?卫星天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陆地探测四号01星,大型环形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已成功展开,卫星正式“上岗工作”。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首创的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微张力”编织技术,为卫星大型可展开天线“编织”出新型超轻反射面材料,东华纺织与航空航天再次碰撞出科研火花。这项技术即将亮相于本届工博会。

据悉,这颗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高轨卫星,单次成像覆盖我国近1/6国土面积。它将服务于防灾减灾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的应用需求,是我国目前行业用户最多的遥感卫星。

为了让卫星天线兼具“轻”“大”“强”这3种看似不可兼容的特性,陈南梁带领团队骨干教师蒋金华一起啃起了这块科研“硬骨头”。据蒋金华教授介绍,之前应用在北斗等卫星上的星载天线金属网选用的是金属钼丝原料,极细金属钼丝柔软,但强度不够,通常采用并线合股来提高整体强度。为了进一步降低材料重量增加反射面面积,此次团队直接采用极细金属钼单丝进行编织,摒弃传统经编网状织物编织思维定式,创新研发了“微张力”经编网状织物编织新技术。

历时4年多,全新的天线金属网诞生:只有头发丝1/3粗细,展开面积却可达一个篮球场的大小,强度也大幅提升。这样一来,不仅帮助高轨卫星大大减轻了重量,还有效提高了其可展开天线反射面的面积和通信能力。如今,陆地探测四号01星装载的大口径环形展开反射面,成为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结构最复杂、展开环节最多、研制周期最长的天线。

“纺织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专业,有很深的内涵和外延。现代纺织不再只是传统的穿衣织布,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陈南梁教授谈起中国纺织的发展,满怀憧憬。

从助力“天宫一号”“天宫二号”成功飞天的太阳能帆板“玻璃翅膀”,到研发北斗导航、“鹊桥”中继卫星的“星载天线金属网”,陈南梁科研团队一直坚守东华纺织人的“初心”,接下一个个航天项目,为国家重大战略推进贡献了力量。

陈南梁教授一直坚持“纺织智造”,其团队持续在生物医学领域、工业能源领域、交通建筑领域等探索“纺织智造”的妙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在研的项目当中,有50%关乎航空航天、生物医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小到抗菌口罩、吸湿排汗服装、可降解缝合线、人造血管等,大到过滤钢厂等高温行业的工业废弃材料、航天服、深海绳缆、高铁车身车壳等。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