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明月
宋朝僧人释慧远有诗云:一叶落知天下秋。那么,在这个秋水落芙蕖、山山黄叶飞的季节,不妨先从名字开始,来领略这秋色之美以及古老的汉语之美。
初唐四杰之一的“神童”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点明写作时间时用“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何谓“三秋”?原来,古人将秋天的三个月依次用七月孟秋、八月仲秋和九月季秋来表达,故称“三秋”。《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是公元675年的九月初九,的确属于“三秋”的季秋时节了。
但在另一位初唐四杰骆宾王《望月有所思》的诗中,则以“九秋”的表达出现:九秋凉风肃,千里月华开。望文生义,“九秋”是将秋季的90天以旬为单位分作九段,故称“九秋”。“三秋”是“月分法”,而“九秋”则是“旬分法”了。杜甫的《月》诗中也使用“九秋”:“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在此顺路了解古诗的对仗句,诗人往往喜欢用“三春”来对“九秋”,属于工对。譬如“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晋张协《七命》)”“三春既繁丽,九秋亦潇洒(宋陈与义《岁华》)”。
在传统的五行文化中,金主管西方与秋季。参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属金”“色白”的属性派生出一串新的叫法:金秋、金天、金风以及素秋等等。譬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少年时写关于秋天的作文,开篇辄用“金风送爽”“金秋十月”,当时其实不知所以。至于情窦初开时引用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纤云弄巧》)”向心仪的女同学暗表心声,多年后才发现实属牛头对马嘴,季节时令完全对不上。
说过五行,再说五音。古人以宫商角徵羽的五音配合四时节令,五音中的商音悲凉哀怨,艺术效果是“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晋陶潜《咏荆轲》)”。商音与秋天的肃杀凋零气质相合,所以秋又有一组与商有关的称谓,如商秋、商节、素商以及金素、白商等等。譬如:“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譬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杨慎在《恩遣戍滇纪行》诗中的第一句是:“商秋凉风发,吹我出京华。”这是杨慎在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被杖责罢官后谪戍云南永昌卫后写下的五言排律。秋风飒飒,天凉如水,正如这位大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状元黯然出京时(杨慎终老于云南永昌卫,享年72岁)的心情。
上文说到“秋属金,金色白”,而秋季又是作物收获和储藏的季节,所以,《尔雅·释天》又有“秋为白藏”的说法。唐朝魏徵在《郊庙歌辞》中写道:“白藏应节,天高气清。”除此之外,秋天还有一个天文学意义上的名字叫“火落”。古人把在星空正南的火星当作夏季的标志,因此“火落”(即火星坠落)也意味着炎暑已过而秋天来临。诗仙李白的诗中多次使用“火落”,录其一:“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事实上,古人关于秋天的雅称、别称还有许多。譬如因为桂花的缘故,秋天有“桂序”“桂秋”以及“桂月”等多种叫法。还有一个颇具文艺气息的名字叫“兰秋”:“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想必是兰花多在秋季开放的缘故罢。古老的《尧典》中还提到秋的另一个名字:旻。《说文》的解释是:“旻,秋天也,从日文声。”晋代学者郭璞注释:“旻,犹愍也。愍,万物凋落也。”显然,郭璞认为“旻”在此处同“悯(愍)”,指向的是秋天凋谢零落之意。但如果你的朋友名字中有“旻”字,除了秋天出生外,最恰当的寓意应是对秋日碧空的清朗与旷远,譬如“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晋陶潜《自祭文》)”。
正所谓,秋天的风景有多美,那么汉语中关于秋天的名字以及所蕴含的意境就有多美!一篇小文又岂能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