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暴(甲文)
图二 暴(金文)
图三 暴(小篆)
图四 米(甲文)
徐梦嘉 文/图
错综的“暴”困扰着历代学人,小文梳理出主要脉络进行简约解读。
“暴”是“曝”的本字。暴的肇始甲文(图一)构形是太阳(“口”形)下为鹿头(代表鹿皮,并泛指各种动物皮)。必须指出,以有“嘴角”(左右竖画出头)的“口”形作日,当是流传过程中民间的误写。活化石般的暴的初文,是狩猎采集时代的先民一种生活场景描绘与生存理念体现。古人狩猎为生,猎物取肉食用,湿的毛皮易腐烂发臭需脱水保存,于是烈日下曝晒鹿皮,留待冬天穿着用。
进入农耕畜牧时代,大家聚众而居,捕获猎物发展到饲养驯化的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种植谷物蔬菜。社会发展,为着装晒鹿皮的现象少了,于是相应的“暴”字,也顺应时代,演绎出新款。一款金文“暴”(图二)鹿头没有了,字中为清清楚楚有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旦”字,旦下左右为普照的光芒。再下为木,泛指万物,太阳光芒普照万物,并具体展示沉甸甸被晒的“来”穗,来(來)是禾麦形状,在“暴”中泛指所有成熟谷物。
中国封建社会开端的秦朝规范了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古文字(金文),诞生出小篆。小篆“暴”(图三)字形又有变化,中间为代表五谷“米”字。甲文米是散开的米粒(图四),一横是整理用的棍子,小篆演绎成分隔的十字格。暴的左右象形为两只手,整个字形则表示恭恭敬敬双手捧出米粒(甲文“出”是远古先人一脚跨出住的洞穴形)或持十字框,铺弄着米粒,让米粒接受“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
汉代孔鲋编《小尔雅》:“暴,晒也。”暴作晒的义项时读pù音。小篆“晒”(曬,正字繁体保留古汉字元素),丽指美丽的鹿角,鹿指鹿皮,加日即阳光下晒鹿皮,这一境况与“暴”的甲文同。鹿皮与成熟谷物在阳光照射下,由此“暴”引申为显露、暴露义项。捕获猎物,尤其是捕获猛兽不易,人兽之斗,都需搏命,暴的义项就含残暴、凶暴、暴力、暴行、暴动。顺语,甲文有款人虎缠斗形的字,演绎到正体字是通暴的“虣”。
隶化后肇始正体字对应小篆“暴”的字,保留了日下双手捧出米形,后简化演绎作暴。此“暴”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出、廾(双手捧出形)写成“共”(双手捧器物形),此变化尚合乎字理,也简得可以,但将篆字中的米误写成“氺”(水的异体),暴字没了主角米就无厘头了,而氺仅仅比米少一画,这是先人的“简化演绎”失误。
加部首的暴属字演绎着不同的暴义项。举几例:1.由于暴字他用,加日“曝”,此字有两个日,强调阳光的暴晒。2.加水“瀑”,水势汹涌。3.加火“爆”,猛然炸裂或迸出。4.加口“嚗”,脾气暴躁或声音嘈杂(人兽之斗搏击声咆哮声不绝)。5.加衣(糸)“襮”,穿着醒目。南宋袁文《瓮牖闲评》:“古者三军衣服上下如一,为之主者,不可以自表襮,以防敌人之窥伺而已。”6.加牛“犦”,一种颈背部高高隆起似驼峰的野牛,与其他牛在一起很显眼。
赘语,查历史文献,“暴”还是中华古姓。殷商时期,各据一方的诸侯中有位暴公,其国即为暴国(今河南省修武县)。
“暴”的演绎,同“暴”的演绎一样,绮丽缤纷蕴含奥义的所有汉字都在时代的变迁下诞生,并在顺应时代的变迁而演绎、汰换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