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观南戏博物馆(外一首) 摸螃蟹 都是诗 松鹤延年(中国画) 贵州茶 老与不老 爬到树上看电影 石库门里的温情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3-11-26

爬到树上看电影

管苏清

儿时很多电影是爬到树上看的。立冬后的夜晚,骑在树杈间看电影,天幕湛蓝,星星特别亮,一闪一闪眨眼睛,丝丝风儿穿过腋下,观影之人没了树叶遮挡,快活如神仙。

那时家中清贫,到电影院买票看电影,一年没几次。露天电影免费,往往还是人们喜欢的打仗片,八一、长春、上海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片子最吸引人。我第一次看《小兵张嘎》,真带劲,眼睛瞪得大大的,直视银幕,一刻不走神。观影太入神,我的腿都麻木了,一时动弹不得,趴在树上好久下不来,让其他小伙伴有了笑料。电影结束,我能复述出概况,写作文也有了内容,老师夸我看电影认真。

那时老家最大的工厂江淮拖拉机厂,每逢周六晚上,除了雨雪天气,都会在篮球场租片放电影。城里东南西北只要有露天电影,我知道后,不管十里八里,都会跑去看,一点也不会嫌路远。《地雷战》《地道战》,大人小孩都喜欢,看了几次还会去看。好玩的是,一盘电影胶带放完了,常常下一盘胶带还没送到,黑乎乎的一大片人都傻等。大人聊天,小孩坐不住,四处追逐打闹。盼星星、盼月亮,有的人脖子伸得老长,眼见送片员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而至,比见到亲人还亲,赶紧大声招呼:“来了、来了、来了!”顿时,全场人像军队紧急集合一样,刹那间各归其位,鸦雀无声。

本是军队教学片的《地雷战》《地道战》,没想到拍成电影轰动全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最艰苦的年月,日寇不断地向我抗日根据地蚕食、扫荡,各个地区根据山区、平原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对敌斗争,山区民兵自己动手造石雷,让鬼子啃吃“铁西瓜”;平原挖地道,灵活巧妙地让整个村庄“活”起来,人民战争的伟力,打得日寇鬼哭狼嚎。

抗美援朝的影片那时连续放得多,《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等,每部片子都十分精彩,观众人山人海,有的人到得迟,银幕正面没位置,只能跑到反面去看。有段时间一进校门,同学之间相互打探消息,全城本周哪个晚上有露天电影,好早点去抢个好位置。这些电影再现了当时的战场环境和战斗气氛,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真实描绘和对志愿军战士深挚情感的刻画,使影片时代感强,场面真实,画面充满硝烟,始终贯穿着一种高昂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这些老电影往往还有主题歌,一夜之间能红遍大江南北。那一年,29岁的词作家乔羽,忽然接到电影《上甘岭》导演的电报,请他为志愿军写一首歌,“希望将来这部片子没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乔羽到长春电影制片厂,钻到机房看了一天样片,经过十多天琢磨,他的眼前突然涌来一条大河,他想起第一次看到长江,看到南方田野上的墨绿与陌上开花,波浪般地向他涌来,有了创作灵感,《我的祖国》的歌词一气呵成:“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一首能够流传的歌往往展示着一个时代的风貌,留存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我的祖国》因电影《上甘岭》而诞生,当年郭兰英试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完成后,第二天便向全国播放了这支歌,至今传唱不衰。《上甘岭》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