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
去安徽的三河古镇采风,那真是一处舌尖上的水乡,无景不美,无菜不香。若是夜晚乘船,则是鲁迅的《社戏》;如果下雨,可比戴望舒的《雨巷》。
夜晚,整个古镇都成了美食街。焦酥软糯的三河米饺、肉质细腻的臭鳜鱼,连带当地的茶干、豆腐脑、甘蔗汁、酱鸭子……都十分存鲜。就在那满大桌的那肉山酒海中,我注意到竹蒸笼上的几片三河粉蒸肉,倒显得有几分清雅了。
只要有猪的地方就有粉蒸肉,或叫米粉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做法、口味不一而足。
成年后吃遍四方,东北的粉蒸肉习惯放酱或酱豆腐,黑糊糊一片,非常下饭;湖南的粉蒸肉是小笼小块,呈杏黄色,拌上青红辣椒碎,奇辣无比;江西的粉蒸肉下面衬着白薯或南瓜,足以吸油,更是透着骨的辣。味道最综合的还是安徽三河古镇的粉蒸肉,米粉与肉的比例,似乎连三七开都不到,就用肉裹了一层米粉,味道复合感最强,但又各不极端,五方杂陈之地,集各大菜系之大成。据说裹米粉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不一定吧?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吃多了。
这种肉裹米粉上锅蒸的吃法,若腌好以后在太阳下晒一两天再上锅蒸,更是劲道,当地也叫渣肉,赞之为:“淮军大渣肉”,这是李中堂治淮军时的吃食,如今被小商贩做熟后摆路边摊,装放在大口袋里,35块到45块钱一斤,颜色有些发黑。拿起来咬上一口,味道咸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真是个随军的好干粮。
粉蒸肉是可以回锅的,流水的客人来了,这一桌的残席撤下,回回锅再上下一桌,每一次还能蒸出油来,照样喷香,可做年菜,也可挑着食盒沿街叫卖。吃粉蒸肉的规矩,是不能从蒸盆蒸碗里直接拿筷子挖。要拿个大炝盘,把肉扣过来。若像南方那样做小笼粉蒸肉、荷叶粉蒸肉,蒸出的汽水不会倒流,令人饱食鸡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