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二十四位家长被骗逾千万元 《巴黎协定》进行首次全球盘点 抢救志愿军老兵宝贵回忆刻不容缓
第10版:综合新闻 2023-12-11

抢救志愿军老兵宝贵回忆刻不容缓

“致敬!老兵”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集体安葬仪式昨天在永福园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举行,人们手捧鲜花为14位“最可爱的人”送行,缅怀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锻造的抗美援朝精神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李一能

昨天上午,一场特殊的集体葬礼在奉贤区永福园举行,又有14位老兵来到“最后的军营”,其中包括多位曾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而位于永福园的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也因此收到200余件老兵家属捐赠的遗物。馆藏虽然迅速增加,但工作人员心情沉重,这意味着上海仍在世的志愿军老兵又少了一批。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关爱志愿军老兵、抢救他们的宝贵回忆已经刻不容缓。

在昨天的集体葬礼中,最著名的一位志愿军老战士是志愿军王牌、传奇215坦克车组的炮长徐志强。这一英雄车组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击毁敌坦克5辆、击伤1辆,特别是在1953年石岘洞北山战斗中,2分钟内连续击毁3辆美军坦克并全身而退,创造了世界装甲兵战史的奇迹。

在徐志强的葬礼中,几乎所有车组成员家属都来到现场,除了驾驶员陈文奎,这位老英雄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失联”状态,让昨天的重逢留下了“四缺一”的遗憾。

徐志强的儿子徐贯东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离开战场后,英雄车组的五位老兵四散天涯,能够再度重聚也是父亲一直以来的心愿。但老人转业回到上海后,因为饱受战后创伤综合征折磨,以及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一直不太愿意回忆战争,也没有再和部队联系。直到几年前一位战史专家找到他们,许多战斗细节才被保留下来。而驾驶员陈文奎一直没有下落,现在是否在世、他的家人又在何方已经成谜,各方至今仍在努力寻找。

对此,昨天参加葬礼的抗美援朝战史研究专家孔祥琇认为,关爱在世志愿军老兵、抢救他们的宝贵回忆极为重要,迫在眉睫。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年后,当年最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也已是八旬高龄的老人,许多老兵至今仍在承受身体或精神上因为战争留下的伤痛。出现在聚光灯下的英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老兵都在默默无闻中步入晚年,如果不加以关爱和抢救性采访,许多遗憾将无法弥补。那些抗美援朝战斗中的宝贵细节回忆也将隐入烟尘,不再被后人所知。

抗美援朝期间,共有18680名上海籍战士浴血奋战,许多英雄长眠在朝鲜,再也没能回到家乡,而依然健在的老兵已经十不存一。近年来上海各界对留住这段历史回忆的呼声日益高涨,多区已经发起大规模抢救性采访,与时间赛跑,尽可能留住宝贵历史回忆。

中共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杨浦区退役军人局等部门,连日来开展杨浦区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史资料抢救性征集工作,计划第一批采访的参战老战士近40人。

奉贤新城的“红色城市地标”奉贤烈士事迹陈列馆9月正式动工,作为上海志愿军战士主要籍贯所在地之一,三年来奉贤区建立工作组采访抗美援朝烈士亲属、参战老兵及其后人146人次,最终编撰了《朝鲜战场上的奉贤儿女》一书,该书也将成为陈列馆的珍贵馆藏。

与此同时,民间力量也正发挥重要作用。永福园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民间抗美援朝纪念场所,收集了上千件老兵家属捐赠的历史文物。国内多支公益志愿者队伍也马不停蹄走访寻找不为人知的志愿军老战士,让他们的功绩不被遗忘。

即便在硝烟散去70年后,抗美援朝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承载它的老战士回忆,值得全社会共同守护传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