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调查手记 普陀万里 “15分钟生活圈”进阶之路
第7版:上海城市更新报告 2023-12-11

调查手记

一个多月来,在普陀区万里街道,我们开展了一场需要“计时”的采访。

如果以真华路157弄小区为起点,到万里公园步行需要2分钟,到新村路步行需要8分钟,到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步行需要10分钟,到万里虎城商圈步行需要15分钟,到大场浦桥步行需要10分钟。

如果以中环锦园小区为起点,到万里公园步行需要12分钟,到新村路步行需要5分钟,到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步行需要16分钟,到万里虎城商圈步行需要10分钟,到大场浦桥步行需要2分钟……

像这样的“计时”还有许多。以无数个居民区为起点、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这就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具象体现。在这些“圈”里,人们能够去哪里,做些什么,收获怎样的体验,享受哪些服务?此外,还有多少短板需要补齐,何种期许亟待实现?更重要的是,万里街道的探索能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哪些启示?这些都是我们想要探究的内容。

万里街道规划起点高、道路骨架健全、绿化资源丰沛,但也有自己的难处:居民人数多、密度高,商业活力与“烟火气”相对匮乏,河道水质不佳。为此,街道做了一系列探索,包括着力打造滨水活力带、慢行示范区,优化功能布局等。

“15分钟”不仅是一个时间尺度,更是百姓衡量生活便捷度、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的一杆标尺。在采访中,有以下几点给我们较深刻的启示。

首先是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大到大场浦滨河贯通、新村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小到万里公园内昔日“杂物间”的利用,万里街道主动召开居民意见征询会,广泛调研,汇集民智民意。这些征询会并非流于形式。采访中有居民高兴地说,之前提出关于路面铺砖的建议,没想到很快得到回应。以人民为中心,方能真正将为民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其次是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坚持科学规划、专业设计。万里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规划比较成熟,一大原因就是借助专家智库、社区规划师等“外脑”,做了系统科学的问需求计与调研评估,因此能够精准施策、完善布局。在地企业也积极融入共建,展现社会责任。

再次是数字赋能智慧治理新场景。例如,大场浦滨河贯通项目就有一个数字化更新平台,将通过人流活动热力点考虑相应配套设施。在河道周边还将配备“智慧座椅”“智慧跑道”等,通过智能技术精准提供优质服务。

最后是注入温暖关怀、增进城市包容,让快递小哥等新时代城市建设者更有尊严、更加舒心地居住工作,在“圈”里找到归属感。

社区是城乡生产、生活和治理的基本单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2014年,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城市治理理念。2016年,编制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今年,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导引》、纳入城市更新“六大行动”……上海的相关探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相较于“两旧一村”等改善实际居住条件的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涵盖面更广、包含内容更多,也更考验蓝图设计的专业程度与精准施策的绣花功夫。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可及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每个区域、街镇情况不同,更需抓准特色,因地制宜,创新方法。

万里社区的探索与实践,对上海探索“初老”社区城市更新路径,打造真正让老百姓满意的“15分钟生活圈”,意义重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