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时间,黄浦区回民小学的学生在玩羊角球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陶磊
小学生在课间跳长绳
本报记者陆梓华 易蓉
小小的操场、小小的教学楼、小小的孩子……位于黄浦区柳江路26号的蓬莱路第二小学分校校区是一年级学生上学的地方。虽然一切都是小小的,但是并不妨碍孩子们享受运动带来的大大的快乐。一到下课,操场的“勇敢者道路”上便爬满了孩子。遇上天公不作美,教学楼里同样热闹:走廊的一边,喜静的孩子忙着用粉笔在涂鸦墙上涂涂画画;另一侧,爱动的孩子则“飞檐走壁”,在沿墙的攀爬架上向更高难度发起冲击。
今年9月,《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提出,要建设“微操场”,创造更多校园体育运动智慧场景,鼓励学生动起来。天气太热或太冷?下课时间太短?校园空间太小?运动容易造成伤害事故?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圈养”孩子们的理由。记者走访上海多所中小学,看到多份精彩的课间运动方案。
袖珍校园 走廊上攀爬架真好玩
上周,上海气温骤降。记者采访的当天,雨水更是增加了几分寒意。但是,上午9:15下课铃响,蓬二分校的教学楼里很快回响起孩子们的欢笑声。在这里,8个班级分布在3层楼面,走廊宽度大约只有1.5米。除了一楼,其他楼层的孩子课间要下楼才能玩耍,时间有点不够用。碰上下雨天,更是没有办法动起来。于是,老师们动起了脑筋——从一楼到三楼,每一条走廊上“长”出了攀爬架。防护垫不用时翻起,沿墙固定;一下课,老师们就赶紧翻下垫子,迎接满走廊的“小猴子”。
“小猴子”,是老师对孩子们的昵称。看着他们在攀爬架上熟练地爬上爬下,老师们满心欢喜。一(3)班班主任许箫成了人力“吊娃娃机”——孩子个子小,就等着“许爸爸”挨个把他们抱起来,再挨个“吊”在攀爬架上,看谁坚持时间最久。“加油,加油!”“哇,你好厉害!”在小伙伴的鼓励下,女孩陶奕涵突破了一分钟大关。“不错,进步了,15秒了!”得到了“许爸爸”的表扬,男孩康佑玮搓着小手,跑去队尾,准备再拉一次。壮壮高高的他需要花更多的力气才能拉住栏杆,从最初的3秒到如今的成绩,他进步不少。“一开始,一个个把他们抱起来确实挺费力的,但是,几个月锻炼下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技巧,自己往上跳一跳,只需要我借个力,就能把他们托上去。”说起孩子们的成长,“许爸爸”很自豪。一(7)班教室外,是一组攀岩墙,孩子们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是:男生女生从左右两侧出发,到中间击掌就算胜利。女孩赵宇彤熟练地先用双手交替握紧岩点,再双腿轻轻“一荡”,便顺利完成了一次移动。“一开始我爬一格就要掉下来,后来我发现要先动手,后动脚。”小姑娘总结出了秘笈。
家有双胞胎男孩,“奶爸”许箫很细心,看见有的孩子双手上举时露出了小肚子,他总是帮他们把外套拉下来一点,以防孩子着凉。“你看,我把他们抱起来,我们就可以平视对方,关系不知不觉就更亲近了。”许箫告诉记者,有时候,小萌娃们缠着他要抱抱的时候,干脆脱口而出“爸爸”,发现叫错了,再赶紧改口,“许老师”。“我们教室在一楼,天好的时候,他们最喜欢去操场上的勇敢者道路,双手撑单杠,翻跟头转一圈,一点都不怕。”许箫说,他就跪在地垫上,保护他们,让孩子们有足够的安全感。
校长余祯说,之所以选择攀爬架,一是考虑到占地面积,二是对于上海孩子来说,上肢力量一直是薄弱环节,那就从小锻炼起来!一个学期下来,蓬二每个一年级孩子都在体育老师指导下,练就了一项“绝活”——手倒立。
优化空间 操场边活动课气氛浓
今年开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搬入修葺一新的新校区。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校为操场装上“眼睛”和“大脑”——一座智慧操场出现了。50米短跑、实心球、仰卧起坐、跳绳、立定跳远……操场划分出不同运动区域。同学们只要在指定范围内,高举手臂示意,操场侧边的摄像头便自动开始当起裁判。
“不仅记录成绩,还会分析起跑姿势、起跳角度等各种数据,给学生专业指导。”体育教研组长程庆山指着操场一侧的AI智慧体育大屏向记者解读。轻点学生的姓名,每个人当时的运动场景都清晰呈现。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则是一张张“运动风云榜”。风云榜实时更新,引得不少同学除了体育课、体育活动课,还利用下课、每天半小时大课间活动和放学后的时间来刷新自己的“PB(个人最好成绩)”。新校园面积很“袖珍”,环形跑道绕校园一圈不过132米,即便如此,开学至今,阳光跑“榜一”姑娘累计跑步长度已达20.5公里。“我一直跳不到2米,系统提醒我起跳角度太低了,我调整了一下,成功了!”七(8)班男生孙浩铭凭借2.149米的立定跳远成绩,排在了全校第18名。七(2)班女生邵琪涵说,第一次跑800米,她的成绩是4分45秒,经过一周苦练,她的成绩飞跃到3分19秒。
相比大境初中,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今年迁入的新校舍宽敞得多。学校将教学楼朝南空间规划成教室,朝北空间则“留白”,打造教室门口的“新天地”。下课铃一响,同心楼4个楼面的大空间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三五成群,有的沿着地面上的图案玩跳房子游戏,有的散步聊天,还有的在阅读角看书……“学校鼓励学生课间到教室外走一走、动一动,劳逸结合。”二(5)班孙老师说,“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大空间里共同活动,拓宽了朋友圈及学习的平台。”
在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大厅里摆上了健身机器,人气很旺。健身机器用体能训练和文学挑战相结合的方式,孩子们边开合跳边背古诗;中庭的旱地冰壶也常有学生跑来“推一局”,且玩且乐……“孩子们喜欢怎样的活动?”“怎样合理利用现有空间安排活动?”今年11月,杨浦区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开展“我的活动我做主”课间活动调研,评选出25个“最受欢迎活动”,其中有“找领头人”“棋类活动”“蹲蹲乐”等游戏,“室内操”“桌面操”“拉人角力”等微运动。三(6)班班主任林晓菲介绍,下课了,孩子们有的到“摇篮农场”观察植物生长,有的到朗读亭去朗诵诗词,有的参观校园十景,有的做“手指操”……孩子们在课下得到适当休息,一堂课的学习效率自然提升了。
铁环滚起来,陀螺转起来,孩子们跑跑跳跳,一片欢声笑语……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杨浦北校利用学校特色课程《中国传统游戏》来丰富学生们的“课间十分钟”。课程项目部郑晓洁老师介绍,学校利用体育课、体锻课开展活动指导,还帮助学生掌握游戏规则。学校特意将低年级学生的教室安排在靠近小天井,一下课孩子们就“飞”进操场。
玩出花样 教室里小游戏很适宜
走廊两侧都有教室,万一有谁突然从门里冲出来,很容易撞到小伙伴,因此,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提醒孩子们,不要在走廊里奔跑,也不要在走廊里开展身体对抗类的体育活动,避免受伤。但是,这不妨碍记者见到一个热气腾腾的课间10分钟。“我最喜欢跳房子!在走廊里沿着地砖,单脚或双脚连续跳。我是我们班跳得最好的!”三(4)班男孩洪睿彬骄傲地说。“我喜欢折纸!”“猜别人笔袋里装什么也挺好玩的!”女孩们有自己发明的玩法。不过,大家公认最好玩的游戏,还是用一块橡皮就能玩起来的“抓苹果”。不仅有“基础版”——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双腿交叉坐地上,双手放膝盖,“苹果”放在两人中间,听到“裁判”念叨到一个事先约定的词,就赶紧去抓,谁抓到谁赢;孩子们还发明出了“进阶版”——或是背对背坐着“盲抢”,或是更难一点,先俯卧撑撑稳,再根据指令轮流用单手撑地,去抓“苹果”。
“适合课间玩的小游戏要简单易学、娱乐性强,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锻炼协调性和专注度。”卢湾一中心小学体育教研组长陆倍倍说,学校向孩子们征集了有趣的课间小游戏,“抓苹果”成了最火的那个。有意思的是,一年级老师发现,刚入校的宝宝有的等不及下课,上着上着就没了精神,于是,老师从网上找了一段可爱的“小鸭操”,让孩子们上一阵课就起身动一下,清醒一下,再投入学习,孩子的眼神重新变得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