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宝山博物馆联盟主题市集开市 上海博物馆稳居行业翘楚 袖珍中医药博物馆内 萌娃体验岐黄国粹 在校园博物馆“遇见科学家” 六成市民成为博物馆观众
第4/5版:上海新闻 2024-05-18

在校园博物馆“遇见科学家”

田林三中:学生担任策展人,在专家指导下完成布展

学生在“遇见牛顿”展台操作实验装置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本报曾经报道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启动“3.0版”博物馆课程,鼓励同学们自己担任校园策展人,吸引该校近500名学生带着81个方案参与“竞标”。经过近4个月筹备,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一场名为“遇见科学家”的展览,在田林三中漕东校区7楼“博育坊”正式开展,6个学生策展团队脱颖而出,在专家指导下完成布展。

“平时看展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如果只是看一圈展板太无趣了,所以就想设计更多互动和沉浸式的内容。”站在“中国五千年星际探索史”展区的模拟空间站里,六(3)班女生张亦然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她的身边,卫星积木模型上的太阳能帆板在距离传感器控制下,可以随着参观者靠近实现自动翻转。“3722年,为了解决地球能源危机,六名宇航员准备返回地球时,意外发生了,他们驶入了未知的时空……”为了展示中国人几千年来星际探索旅程,小组成员设计了原创“剧本杀”,还尝试用古文为明朝“飞行第一人”万户编写了飞行日记。

在“对话科学家徐光启”展区,悠悠古琴和淡淡檀香味让人瞬间“穿越”。然而“私塾”内,徐光启和参观者的对话,则是凭借AR成像技术实现,那是六(9)班女生李玄桐和同为“技术小白”的妈妈,为了实现创意一起现学的新技能。

“樊锦诗与数字敦煌展区”内,同学们用铜丝一点点拗出莫高窟内藻井的纹样,用手绘的方式展示壁画修复前后的对比。一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已经被翻旧了书页,大家贴上了密密麻麻的便签,方便参观者按图索骥。

一串神秘数字“381323”很醒目。“它是樊锦诗星的编号,是为了纪念樊锦诗带领科研人员初步形成石窟科学保护与理论方法、构建数字化敦煌辉煌蓝图的重大贡献所命名的。”八(3)班女生黄依澄揭秘。

“看,这里我们制作了一个放大的诺贝尔奖奖牌,头像做成了镂空的,欢迎来拍照!”在“屠呦呦与青蒿素展”展区,七(3)班男生何谨同热情地介绍着展区“彩蛋”。旋转立柱上,同学们通过一系列漫画,科普了疟疾的传播方式和青蒿素的作用;展台上,绿叶、蒿草、草皮和黄花蒿等元素点缀其中。“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何谨同说,在策展、布展的过程中,屠呦呦的这段话已经熟记于心。

“看见她的力量”展区,一座灯塔傲立于海浪和波涛之中,展示了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核物理学家王承书、“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这四位女性科学家的成就。“寓意着女性科学家从一叶孤舟到逐渐壮大,形成众船赴海之势,帮助我们发现自己身上无限潜能。”八(3)班女生黄奕婷介绍,灯塔是同学们眼中女性科学家精神的化身。为了创造“对话”效果,几人合力将灯塔改成邮筒,请大家在原创明信片上写下感言。

“给他们舞台,你会看到很多奇思妙想。”校长李慧清感叹,一些孩子的改变,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遇见牛顿——梦想科学实验展”展区中,胡克滚轮、悬浮张拉平衡架、平衡摆等十几件实验装置,都由七(3)班男生李宓手工制作,一个瓶盖、几根一次性筷子就组建出一个小巧的结构。第一次承担讲解任务,这个平日里言语不多的小“理工男”仍有些紧张,但讲起内心真实感受,他的语气果敢流畅:“或许未来能成为科学家的概率连1%都不到,但科学梦意味着无限可能。”五颜六色的纸飞机点缀在展台上,小组成员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写下梦想,勇敢起航。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查文澜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