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中)在讲解
陆晨(中)在讲解
中华艺术宫 记者 王凯 摄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青铜馆门口,身穿白底红色图案马甲的志愿者周平身边陆陆续续围起了观众,大家都在等待她的导览。年届七旬的周平身量小小的,今年是她在上博当志愿者的第9年……
在参观博物馆时,你可能会与一些穿着马甲制服在展品面前侃侃而谈的人不期而遇。也许他们看起来已经不那么年轻,也许他们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他们既不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也不是普通观众,但他们却来自普通观众,只是在特定时间里成为工作人员,他们就是志愿者。2023年,上海165座已备案的博物馆共有志愿者15565名,到博物馆当志愿者,已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谢谢上博没放弃我
上海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1996年,注册志愿者人数近700名,由馆内职工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
2014年年底退休,周平2015年初就报名来上博了。“当时还经过了2个月的严格考试——笔试、面试、现场考试,终于踏进了上博的大门,能进来多开心啊。”周平坦承:“我的文化程度只有中专,上博导览的起点都是大专,现在要求更高,都是本科、硕士,谢谢上博没有放弃我。”
周平知道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了,上博给的讲解资料都是提纲挈领的,要讲好吸引人的文物故事还要更多更丰富的材料。她便去大学里找课上,找专业书看。当志愿者9年,有观众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来听周平的导览,到去年考上大学了还来听,让人感慨。现在,周平每周三下午来上海博物馆东馆进行讲解服务。她家的老人已90岁高龄,对周平有很强的依赖,然而就这半天,也足够支撑她发出惊人的能量。一个多小时一场的讲解中,她身边的观众总是里三层外三层,人群中还时不时地迸发出会心的笑声。人们紧紧跟随着周平,从她略带嘶哑的声音中获取千年文物的宝贵信息。
我在上博不断成长
负责上海博物馆内青铜馆、古代绘画馆、民族服饰馆讲解的志愿者陆晨,本职工作是电视台记者。80后的她在上海博物馆当志愿者已19年。她说:“除了生育期间休过一阵子假,其他时候基本都坚持下来了。我在上海博物馆不断成长。”爱好文博,爱好与人打交道,爱好传播,这些爱好使志愿者工作变成了陆晨的生活常态。
最初成为志愿者,无畏得很,什么都敢讲,但她慢慢发现,每一句话都要经过考证,要看过许多书以及考古报告之后才能够做到讲解上的准确性。“要明白文物背后的所以然,用科普的方式讲解,不能从网上随便摘一堆话。”陆晨不断地思考讲解中的趣味性、互动性,有一些观众从最初的存疑、不认同,对免费讲解形式与内容都不太信任,到最后被折服。还有懂中文的留学生,认为志愿者讲解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一切。“都是基于自身最真实的体验,来自浸润于上博多年的艺术人文修养。在具体而微、日积月累的公益服务中,与博物馆共同成长进步,是所有志愿者认同的价值观。”陆晨说。
每年上海博物馆里都会迎来崇明各小学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在博物馆里很认真地听陆晨讲解,有一名小学生拉着陆晨说:“这些绘画作品我第一次见到,我以前从来没有来过博物馆。”陆晨就从最基础的毛笔用笔开始为他讲解,从如何看展牌开始细述博物馆的观看方法。“通过我们的导览,让观众和文物有一次愉悦的对话体验,从小在心里种下一颗小种子,说不定以后还能带爸爸妈妈来博物馆。”
为了当好志愿者,陆晨花更多的精力学习,这对于她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言传身教,“妈妈在博物馆做志愿者”,孩子因此而自豪,向妈妈学习,一样愿意做知识的分享者。
想为大师尽一点力
为中华艺术宫“中国式风景”大展担任中英双语解说的董娅雯,去年刚刚从金融行业退休,开始从事志愿者工作,用她的话来说,“一切都刚刚好”。在中华艺术宫里,早上十时半,会有一场固定安排的导览,一些爱好美术的观众特意等待,“在上海,这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也有十几个人组成的旅行团忽地从特展门口一掠而过,董娅雯会为他们感到可惜。
“你知道观众问得最多的是什么问题吗?‘这是真的(迹)吗?’”讲到吴冠中的名作《狮子林》时,董娅雯发现了观众眼里闪动的光。与一些有专业素养的观众进行提问交流,是令董娅雯最开心的事,但是也很考验人,因为回答观众的问题,会令一场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讲解,拉长至2个多小时。之后,董娅雯还会随机在展场里进行重点作品讲解,四五个展厅走下来,不啻为一份“体力活”。当身边围绕的观众越来越多,高兴于听众的热情之余,董娅雯的音量也随之升高,一天下来,喉咙都嘶哑了。但是当她听到观众询问她的导览时间,表示下次还要单独来听甚至选择“二刷三刷”之际,她就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为两位艺术大师尽一点绵薄之力”。
既是输出也是输入
中华艺术宫平日里的志愿者讲解团队人数挺多,在学校教书的于梦丹阳抽出周六来美术馆担任志愿者,有时候两周才轮得到一次机会。她喜欢在担任志愿者的同时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志愿者培训十分专业,讲的内容都有要求,还要考核。”对于梦丹阳而言,分享既是输出也是输入,让她感觉到存在的意义。“遇到《少年日报》的小记者进行研学,天真又热情的发问对我是鼓励,年长的观众会和我讨论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在“中国式风景”展览上,有一位老奶奶连续几次带着不同的朋友来看展,恰巧每次都遇到于梦丹阳的导览,每次老奶奶都赞不绝口。“得到那么多‘老朋友’的认可,把美的感觉带给观众朋友,我愿意一直坚持下去。”
在某种意义上,是志愿者带领观众真正走入博物馆深处,在文物之间,聆听历史长河的动人篇章。博物馆影响着观众也影响着为他们服务的人。一切皆因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起,这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生活的“破圈”。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