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上海精卫中心重性精神疾病临床诊疗中心上午结构封顶 “科普网红”也能评上研究员 科学家走元宇宙红毯 回溯城市向“新”之路
第6版:上海新闻 2024-05-18

“科普网红”也能评上研究员

上海面向市场端开展科技传播职称认定

本报讯(记者 马亚宁)科普网红也能评上研究员。清华本科毕业,海外博士深造,回国后一头扎进癌症科普,成为一名自由科普人的网红“菠萝君”,在今天开幕的2024年上海科技节上,惊喜地获得上海市科技传播高级职称。他是全国首次面向市场端开展科技传播职称认定的首批“自然研究员”之一,和他一起取得科技传播高级职称的还有“混子哥”陈磊,B站up主“稚晖君”等人。

网名“菠萝君”,拥有超百万粉丝的科普公众号,著有畅销科普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写过“2015中国好书”……这是科普人李治中“行走江湖”十余年积攒下的网红口碑。“我叫李治中,笔名是菠萝。一个清华背景的癌症生物学者。”自我介绍时,他会用这样的开场白。确实,清华毕业,25岁拿下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学位,连他的美国导师都认为,他应该在科研这条路上一路走下去。但是,遵从本心和兴趣,他朝着癌症科普的一路前行,远离了医学研究的专业道路。

“真没想到潜心做科普,也能重新走上专业道路,获得专业资格认定的最高级别。”去年,上海人社局下发《关于开展202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含正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其中高评委下单设科技传播组,引发广大科普工作者的关注,“菠萝君”也看到了科普作为一门专业的上升通道。公众号的粉丝量,10万+科普网文数量,撰写的科普著作,承担的科普公益活动……李治中第一时间提交了高级职称评定所需的各种材料,并通过了专家组答辩,最终顺利取得“研究员”高级职称认定。

一直以来,科普就是“玩科学”,科研人可以做科普,科普人难成科研人的传统理念,阻碍着科普人才的职务晋升通道。特别是,游离于科研机构的自由科普人,更是下了海——只有市场,告别“职场”。在上海市职称评审中,科普工作者通常要与科研工作者“挤”同一个赛道,实际评审中,常出现非科技传播领域专家评审科技传播工作者的情况;由于缺少对科技传播工作具体的评审细则,常套用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的评审细则。这对于科技传播工作者特别是对在科普基地、场馆、企业等一线从事科普内容创作者和普及推广者造成了严重阻碍,限制了上海科技传播队伍的发展。

为推进上海科普事业发展,主动发现、加快集聚和培养科技传播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传播专业职称体系,上海在全国率先开设专门的科技传播中高级职称评审通道,并面向科技传播市场,以科技传播职称认定方式挖掘市场端科普领军人物,充分调动市场端科普人才活力。今年上海科技节期间,对首批科技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获得者进行授证,并启动科技传播中级职称申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上海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技传播”方向,不再以论文或专著为硬性要求,在副高级评审中,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主流媒体发表新兴产业或前沿科技相关科普文章也可以作为评审指标。上海市科委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科技传播”单列将不仅有效促进专门人才队伍的发展,同时还将有利于将目前散落在文化、旅游、科创等业态中的科普产业甄别出来,实现科普产业的具象化,促进科普产业的壮大。有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样的科普专业技能职称评定序列,不仅可以吸引更能留住更多高级专业人才,让科普不再是“一时兴起”,而是可以投身一辈子的事业。

获得高级职称后,“菠萝君”在自己的网络名片中加上了“研究员”,“这既是对我们科普能力的肯定,更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社会认可,有助于自由科普人在今后社会科技传播中,获得更多的公众关注和信任,并与更多科学专业机构沟通、合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