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跨域同频新“长”态
第9版:长三角 2024-06-05

跨域同频新“长”态

本报记者 毛丽君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长三角地区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连年保持占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和超过1/3的进出口总额。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世界级城市群地位进一步提升。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今天,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召开。经过两轮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绩斐然,一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画卷已然在这片土地上展开,并在世界舞台绽放。

科创 全要素融通

我国濒临北太平洋西部海区,每年发生的台风次数超过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数据显示,仅2021—2022年间,共有9个台风在我国登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86.2亿元人民币。对于单个登陆中国的台风而言,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每减小1公里,可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因此,准确的台风预报对于减轻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2023年4月,一款取名于秦汉时期测风设备“相风铜乌”的全球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风乌”发布。同年7月,“风乌”在针对登陆台风“泰利”和“杜苏芮”开展的对比试验评估中,和实际路径对比,“杜苏芮”提前24小时误差值为38.7公里,“泰利”提前12小时预测路径较实际路径的差值仅为35公里,精确度均明显优于欧美国家的预测,显示出较强的业务应用潜力,为台风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年3月,“风乌”重磅升级,发布全球高分辨率AI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GHR”,首次借助AI实现对中期天气进行10公里级的建模与预报,并将预报范围分辨率提高了7倍,有效预报时长由10.75天提升至11.25天。

“风乌”的背后,是长三角科技力量协同创新的强力支撑。在国家战略发展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力量加快协同,国家实验室在基地共建、任务协同方面形成合力,张江、合肥“两心同创”加快推进,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科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发布的“风乌”便是成果之一。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协同国家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等机构,共同推动“风乌GHR”的业务检验评估、业务化部署和应用落地,为农林牧渔、新能源电力、航空航海等重点行业及公共安全提供可靠的气象预报路径。

一边是科技力量加快协同,一边是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集聚了区域内27个科研设施、超4.6万余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和3100余家服务机构。区域内的企业、科研团队,可以通过领用各省市发放的科技创新券,在申请相关服务时,抵扣设施的使用费用,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的同时,加速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要素融通。如今,科技创新券已实现在上海、浙江全域以及江苏、安徽部分区域互联互通,累计申领企业超过4600家。

在新起点上,长三角区域科技力量将深化协同创新,不断拓展科技合作开放创新网络,深度整合区域优势资源,牵头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建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吸引国际知名机构来长三角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分支机构,联合举办国际性的科技交流活动,不断提升长三角科创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产业 全链条升级

最近,一款“全长三角造”的工业机器人火了。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电机用浙江的、减速器用江苏的、壳体用安徽的,机器人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均不出沪苏浙皖,上海新时达作为这款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实现了区域内国产机器人零部件整机应用。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但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却一度被外资品牌垄断,到2023年底,内、外资工业机器人出货数量才形成近“五五分”的格局。

2022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向苏浙皖工信厅发函,商请支持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该计划中,新时达被推举为首轮“链主”,苏州绿的谐波、绍兴来福谐波、衢州禾川科技等公司联袂助阵。根据计划,“全长三角造”机器人2022年的首批出货量拟超200台,2025年力争下线2000台。数据显示,这一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当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即出货827台,2023年完成2338台,2024年一季度出货量超1500台,这些机器人也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整机产线和锂电、光伏、电动两轮车等行业。

机器人“全长三角造”,使供应链距离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证,也强化了“链主”的溢价能力,最终使整个区域的工业机器人实力迈向新高度。国产机器人的技术品质如何?经第三方测试机构和市场应用验证,“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一流水平。随着国产化替代加速,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迎来黄金时代,预计未来3—5年,国产化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品质将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品牌间的差距。

同样,长三角地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集聚和快速发展方面表现突出,依托长三角发达完备的工业基础,上海协同周边省份形成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覆盖从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全年,沪苏浙皖四地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1.7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36.2%。

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远不止这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遥遥领先,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表现出蓬勃创新能力,三省一市均出台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相关指导意见或行动方案,旨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可以想见,未来,三省一市各扬所长,区域分工协同合作,一个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成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生态 全区域协作

2023年8月,首次长三角地区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出炉,调查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全球受胁物种16种,其中极危物种2种,濒危物种5种,易危物种9种。

调查发现,有36种水鸟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意义的标准。这些水鸟分布在53处湿地,其中,达到1%种群数量的水鸟种类较多的地点有安徽的菜子湖、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湖、黄陂湖湿地和泊湖,浙江的庵东湿地,上海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是生态平衡的指标之一。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卷羽鹈鹕、闵行文化公园发现小太平鸟,江苏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观测到栗鹀,浙江嘉善太浦河边首现丘鹬……近年来,长三角的鸟类爱好者们喜出望外,这片热土同样成为鸟类青睐的栖息之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一次又一次在他们的镜头里定格。

共饮长江水,同享一片天。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固废危废协同治理……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需要区域协作的系统工程。数据显示,去年,长三角地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7%,同比上升0.7%;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9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4%,达历史最好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绿色低碳转型也在积极推进。能源领域,实施区域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煤电机组“三改联动”;产业领域,推进区域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培育200余家绿色环保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交通领域,开展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区域内沿海及内河码头泊位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长92.4%,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区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19.5万辆……在长三角,绿色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成为区域协同工作常态。

服务 全方位提升

5月30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又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包括一条全长约4.53千米的跨域道路——浦港路东延工程。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项目将在沪苏省界新建雪落漾大桥。这是继元荡桥后,联通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的又一“捷径”,将方便附近百姓出行,助力周边产业开发。

在示范区,越来越便捷的不止出行。2020年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率先启动医保一体化建设,推动实现示范区内医保领域“同城化”。目前,示范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已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惠及青浦、吴江、嘉善三地246万参保群众。2023年9月,示范区跨省零售药店医保免备案直接结算服务正式上线,示范区内872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已全部实现免备案异地购药直接结算,截至今年3月底,累计结算7186人次,累计金额135.56万元。

在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已开通173项跨省通办服务应用,全程网办超700万件,40类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实现互认,持续推进“码上服务”“远程虚拟窗口”“免申即享”等创新应用,利企便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居民服务“一卡通”拓点扩面持续推进,社保卡加载“交通”功能、持卡优惠购票、敬老服务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不断加载。

不论是一条跨域道路建设还是一项便民服务的出台,在一体化制度体制机制的加持下,各地高效协同、快速推进。无人区里闯新路,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从2019年11月示范区揭牌到2023年10月,四年来,示范区已累计推出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136项,其中42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5月1日,经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的《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基于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实践,对示范区内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江南水乡文化、公共服务等跨区域协同制度,作出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规定,为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建设范本和参考方案,而《条例》本身也是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在法治轨道上引领、保障并推动示范区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一体化制度创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