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建
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我写的生态纪实文学《海菜花开》,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召开出版座谈会,全国有十多家媒体刊发报道或书评。当月,该书就印了三次。去年9月,由上海交大创作、学生主演的校园话剧《海菜花开》在闵行校区菁菁堂演出。今年3月,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学生主演的舞蹈《海菜花开》在上海教委大学生艺术联展上演出,获得一等奖。
海菜花是一种野生的蔬菜,好看又好吃。
原本,每年的五月到十月,大理洱海沿岸的水域中,海菜成片成片地开花,叶茎碧绿,花瓣洁白,花蕊鹅黄,随着水波荡漾,犹如清水的精灵在跳舞。海菜花装饰了洱海,犹如星星装饰了天空。
海菜花富含植物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野生蔬菜。云南的很多旅游饭店都有这道菜。海菜花的食用方法和食用部位,因各地习俗而有所区别。
在大理市白族人的饭店里,海菜花的嫩茎与花苞,加上芋头煮汤,看着碧绿生青,吃在嘴里,绵软,鲜香,爽口,回味无穷,大受游客喜爱。
大理州剑川等地居民则把海菜花当作香料来使用,食用时将海菜花洗净,取其叶片和豆米(豌豆籽粒)共煮。鹤庆的白族人使用海菜花的叶和花苞做海菜豆腐汤,还用海菜花来炒火腿、肉丝或腌制咸菜。
除大理外,云南其他地方,如昆明滇池流域的居民也食用海菜花,喜欢将其花苞做成一种海菜酢。
海菜花是云南高原湖泊古老的沉水植物,在洱海的清水中生存了几百万年,被称为“水质试金石”“水质指示生物”,进化出“坚贞不屈”的品格,水清,花妍丽;水污,花枯萎,没有清水就死给人类看!海菜花在1984年已列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而洱海在199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腥臭的蓝藻后,沉水植物海菜花在洱海杳无踪影。经过以孔海南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及各级政府、企业、当地民众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保护后,洱海重回清水状态。自然生长的海菜花重新出现在洱海里。
在大理,电视里常常放着一首《海菜花》MV:“海菜叶子绿茵茵,洱海眼睛亮晶晶,海菜花开一片片,洱海心中清粼粼,海菜花,海之心,海菜花,海之灵,海菜花,海之情。”
伴着柔美的歌声,身穿白族民族服饰的姑娘小伙驾着小船,在清洌洌的水中航行,驶过生长着大片大片海菜花的湖面,姑娘小伙欣赏海菜花那碧绿的茎叶、鹅黄的花蕊、洁白的花瓣,脸上漾起舒畅的笑容。画面上的洱海,依次展示了碧蓝的天空、火一样燃烧的朝阳、雪白的云朵、金光四射的晚霞、圆圆的明月,真是美轮美奂。
海菜花确实是清水的精灵啊,妖娆地妩媚地艳丽地生长在湖面,还能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为洱海中所有生命的繁衍助上一臂之力。
海菜花不光美丽,还是美味。只可惜,水生植物保鲜期短,很难出现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餐桌上。《海菜花开》出版后,上海交大的老师们研究出一种技术,将海菜花的贮藏保鲜期延长至12天,这样,海菜花就能经长途运输进入一线大城市了。
去年12月,上海蔬菜集团洱源海菜花种植基地在洱源县右所镇东湖湿地揭牌,孙总裁说:“我们已经把海菜花样品带到上海,供一些高级酒店厨师试做,市场反馈非常好,希望海菜花能够更好地走上上海市民的餐桌。”
今年5月,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上海蔬菜集团领导又走访大理洱源海菜花种植基地,和上海交大挂职洱源县的副县长一起开出海菜花的菜单:鸡汤汆海菜花,诺邓火腿海菜花汤,龙虾海菜花鲜笋汤,凉拌酸辣海菜花,凉拌海菜花海蜇丝,凉拌海菜花香干,海菜花煎鸭蛋(圆饼状),海菜花炒芋头,海菜花虾仁水饺、煎饺、生煎,海菜花涮火锅(锅底建议麻辣、微辣)。
看这个趋势,海菜花走进上海市民的家庭,走上市民的餐桌,步伐在加快。届时,市民不去云南就能吃到美味蔬菜海菜花,当地种植的农民收入增加能致富,洱海环境能得到保护,一举三得,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