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畅
有了小孩以后,参观展览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记得读书时,听说一家美术馆要集中展出列宾的肖像画,我和同学乘坐两个小时的地铁去观看。后来参加工作,专门办了一个售票软件的会员,每看到有感兴趣的展览,第一时间就在线上预约。有了小孩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自己的时间变少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陪他玩耍和看书。有一回,看到一部讲消防员的绘本。书中用夸张的画面,讲述了消防员一整天忙碌的场景。小孩子饶有兴趣地看着。合上书本后,他问我,消防是什么意思?我这才意识到,刚才吸引他的是各式消防车和车里的小动物。对消防本身的含义,完全不了解。
我想到刘青云主演的港片《十万火急》和美国电影《勇往直前》,还想到纪录片里拯救森林的消防员。可要开口时,才发现要跟孩子解释消防,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于高压水枪、泡沫灭火器、消火栓、保温毯等名词,他没有足够的认知。这时,我看了看手机,无意中看到消防博物馆对外展出的讯息。于是,预约了门票。下午就开车,带孩子过去参观。消防博物馆在中山西路上,跟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紧挨在一起。救援总队的大门漆成大红色,门口几辆消防车随时待发。走过这里,不禁产生一种紧张感。走进博物馆,一楼大厅停着一辆醒目的红色木质机械摇梯车。工作人员说,这是一九三〇年的消防车。拾级而上,在楼道左手边竖立着密密麻麻的木制云梯。这些云梯都是实物。可以想象,云梯上留下了多少汗水,多少生命得到了拯救。在那个机械不发达的年代,消防员就是靠着这些梯子冒着危险登上高处。到了二楼,展览以“防火”为主题,通过视频墙和一些化学实验,讲述专业的燃烧原理,以及逃生和急救知识。听完解说,小孩对我说,家里做饭会有火。爸爸,你要当心。我认真地点了点头。爬上三楼的陈列馆,几辆消防车的模型吸引了我们。隔着玻璃门,看到上面的小字。这些消防车模型来历同样不简单,都是模拟国外的特种消防车。从墙上资料板得知,陈列馆有两万多件藏品,有些很有史料价值,比如:清末救火用的木制双筒人力泵(也叫水龙)、一八八一年上海街头的消火栓、老式手摇警报器等。
这些老式消防物品,跟城市的变迁密不可分。走到里间,两座手摇电话机发出叮铃铃的响声。小孩跑过去,拿起听筒贴在耳边。他看了看我说,里面有人。我拿过听筒,听到里面呼救的声音。原来是还原过去火灾的报警现场。里面急促的说话声、详细的地址信息,一下子将人带到这个紧急的时刻。我想到一条短视频内容。二〇二二年的世界杯期间,一群消防员坐在电视机前看球赛。眼看要射门了,警铃声响起,在一两秒钟的瞬间,消防员们没有一丝犹豫,立刻起身奔跑着离开。
接下来的展区分为八个部分:先声、饱孕、灵光、风云、宏业、激情、往事和征程,它们展示了上海消防从清朝以来的变迁史。在第九个展区,重现了汶川地震时的救援现场。在厚实的玻璃地板下面,铺陈着碎石和水泥砖。视频墙上讲述的故事,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参观临近结束时,工作人员说,还有小孩吗?我说,后面还有。他说,叫他们一起过来。我感到疑惑,还是朝身后喊了几声。一群孩子过来后,工作人员指了指一处暗门。我带着孩子们进去,工作人员打开了幕布,大屏幕上滚动着超大的各种各样的3D消防车。孩子们惊喜地尖叫了起来。
从三楼往一楼走去,我问孩子,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孩子反问道,你呢?我说,是真实和震撼。孩子想了想说,我觉得是有趣和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