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雨中花慢 访松阳古村用东坡韵 独占秋芳(中国画) 三角 浦东出土“国宝” 沸腾的花园 美乐消暑 上海妹妹
第14版:夜光杯 2024-08-10

浦东出土“国宝”

甘草

三伏天,在浦东家门口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凑了个热闹。走进“考古上海”展厅,2000余件/组上海地区出土的文物,展现了“何以上海”6000多年城市文脉的魅力。据媒体报道,这是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的首个考古常设展。转角处,有一件文物看着格外亲切——青釉贴花龙凤纹荷叶形盖罐,龙泉窑,元(公元1271—1368年)。这件宝贝出土于浦东南汇三灶地区,国家二级文物,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20年前,由于工作关系,我听说了这个国宝级文物的故事,但如此近距离地欣赏还是第一次。记得去年浦东历史博物馆开馆时,馆里从上海博物馆借来了作为“镇馆之宝”,但那次没能细细端详。

各方查找史料获知,该宝贝系元代瓷器珍品,通高28.6厘米,器高23.9厘米,口径24.8厘米,足径18厘米。罐为直口,鼓腹,盖呈荷叶形。器身纹样生动,器腹饰云龙戏珠纹,盖面为云凤纹,下饰海涛纹一周。通体施青绿釉,釉色滋润匀净,制作精美,富有气势。在龙泉窑瓷器中,龙凤纹盖罐很少见,应为宫廷烧制的专用器皿。收藏界称荷叶盖罐为“储藏界的高精尖”,因其容量可大可小,应用范围广,大可盛酒,小可盛茶叶、香药等。

欣喜之下,我忍不住发了朋友圈,但被问起这件宝贝的“前世今生”,却一问三不知。

几方打听,从长期从事浦东历史研究的孟渊老师那里得知了一些史料。《浦东新区村史》这样记载:“元代龙泉盖罐由原三灶公社腰路大队社员沈锡生于1975年平整土地时,在腰路大队与五星大队交界处,陆家石桥东北跳板基的坟墓旁边田埂处挖掘出土,距地表约50~60厘米。发现时,该罐平放,内有泥浆水,上盖一方砖,刻有文字,方砖四角各有铜钱4枚(为北宋天圣、元、政和年号);罐旁还有十几只盆与碗,釉呈褐色,方砖和盆碗都被抛入河中,该河随后填平种庄稼。沈锡生将此罐与铜钱送至新场文物商店,得钱25元。元代龙泉盖罐现存上海博物馆展览。”

我不禁疑惑:这件宝贝到了新场文物商店后,又是怎么被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叩问历史,试图寻找更多答案。据1980年第9期《文物》杂志刊发的《龙泉窑贴花龙凤盖罐》文章:上海文物商店在郊区收购文物中发现了一件六百年前我国元代龙泉窑烧造的贴花龙凤盖罐。这件文物1975年出土于南汇县三灶公社腰路大队。

至于文章中提到的沪郊,是否就是新场?不得而知。再往前追溯,这件宫廷器具又是何时随何人来到了浦东三灶?也不得而知。但从考古的视角来看,这一宝贝在三灶出土或许也不足为奇。这就要说说“三灶”这个地名,它和盐业生产、运输灶港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初洪武年间,三灶地区的商贸交易已十分活跃。

一部浦东史,半部盐业史。三灶、六灶、新场、大团等,这些老地名印证了浦东盐业发展的辉煌历史。元代盐业繁盛时期,中国首部海盐生产专著《熬波图》,就诞生在离三灶不远的新场,这本奇书被收录于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

因一个盖罐,寻一段历史,感知浦东文脉的厚重悠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