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上海话里的“戤” “人客、客人”今古观 夏日记事 漫谈弄堂乘风凉 四季豆洋葱炒饭 陶公山下印糕香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4-09-01

“人客、客人”今古观

◆ 叶世荪

上海话中有许多词语的词素是与现行普通话颠倒的,譬如“热闹”作“闹热”;“灵魂”作“魂灵”;“腐乳”作“乳腐”;“落水管”作“水落管”等等,其中不少,我们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找到它们曾经存在的痕迹,“人客”一词就是一个例子。

上海人说“人客”,即指“客人”,来家做客之人。这种用法在《辞海》《辞源》等权威工具书中已经不见,当然也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但它在古代却是个常见且多用途的词语。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越语》中,范蠡规劝想去攻伐吴国的勾践说:“天时不作,弗为人客”;意思是:时机不成熟,咱就别拿着刀枪去别人家做客啦!视征战如串门。

到了唐代,有学者认为唐人用语习惯为:不曰“客人”曰“人客”,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诗中,“人客”一词确实比较多见。譬如杜甫《遣兴》:“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白居易《昭国闲居》:“时暑放朝参,天阴少人客”;《池上即事》:“家酝瓶空人客绝,今宵争奈月明何”。这和后来宋代诗词多用“客人”而鲜见“人客”的情形刚好相反。

明清时期,民间小说中依然盛行“人客”之说:《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四回中写道:“遇有个人客儿来,蒸恁一碟儿上去,也不辜负了哥的盛情”;《生绡剪》中写道:“那宅子里唱戏,开筵摆酒,宴的都是那些捧粗腿的人客”;《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道:“凤姐儿已知今日人客不少”;第一百十一回中写道:“这晚人客来往不绝,幸得几个内亲照应”。

清末之后,“人客”已需要专门背书说明,比如张慎仪所撰《蜀方言》中写道:“谓客曰人客”;《萧山县志稿》中写道:“称客曰人客”。此后,该词便在包括上海的南方地区作为方言保留至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