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丁健 走抗肿瘤药物研发创新路 吴光辉 走民用大飞机自主设计路
第3版: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2024-10-23
科技功臣奖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并让中国抗癌药走向世界

丁健 走抗肿瘤药物研发创新路

丁健(中)在实验室指导工作 受访者供图

“这个奖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给我们整个团队。我们只是为推动‘谈癌不再色变’做了一点点事。”得知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丁健最先想到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同事们,其中有院士、老中青科学家甚至刚进所的年轻人。他很开心,大家拧成一股绳,在中国创新药研发领域的辛勤耕耘和默默付出,终于被“看见”!

留学回国拓荒

花白的头发、孩子般的笑容,丁健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那么安静耐心,发表见解慢条斯理又言简意赅。“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并让中国抗癌药走向世界”,干了一辈子新药研发,获得许许多多创新成果,他依然只想从尚未实现的目标说起。因为,虽然国内外癌症治疗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依然有70%的癌症是“无人区”,人类无能为力。“不过,我相信,一定能够把恶性肿瘤变成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能被控制的慢性疾病!”

怀揣着这份坚定信念,丁健在几乎“零起点”的中国创新药市场上,勇敢地开启拓荒之旅。1992年,他从日本学成回国,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工作时,较落后的科研条件、“一穷二白”的药物研发环境,与国外的科研条件形成了很大反差。“我是祖国派出来的,应该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终,他选择与同在日本留学的妻子一道回国扎根发展。

引领新药研发

既然选择了拓荒,那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从中国创新药的拓荒者,到我国抗肿瘤药物创新的领军者,再到中国抗肿瘤药物精准治疗的引领者,面对外界不断的赞誉和一个个的头衔加持,丁健一直非常低调,他自认为带领团队主要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抗肿瘤新药的研究,回国之后着手能力建设,这十几年来我们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与国际水平相当的抗肿瘤药物筛选、评价、研发技术平台。第二是对我们自主研发的抗肿瘤候选新药进行了一些原创性药理学研究,一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

作为“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化学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建设”大平台项目首席科学家,丁健领导建成我国首个符合国际规范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发体系,赋能新药研发创新全流程,推动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首个具有自主产权的新药安妥沙星等一批新药的自主研制,在科技部评估中多次位居榜首。

作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科学家,丁健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所研发的c-Met抑制剂谷美替尼,于2023年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2024年6月在日本上市;3个新药已提交上市申请或预申请;10个候选新药正处于临床研究,其中3个同步在美日澳开展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在Cell、Cancer Cell、Mol Cancer、Cell R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40多篇,SCI他引超过1.1万次。

悉心培育英才

身为科学家,发表众多顶尖科学论文,科研项目收获突破性成果,学术生涯已足。丁健却并不满足,“让老百姓能用上顶尖刊物上的科学进展、实验室里的新发现相关药物,是我们药物所同仁的共识。”如今,年逾花甲的他,每天还忙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不仅为新药研发的每一个环节把关,更关心着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终于,2024年在日本获完全上市的谷美替尼,成为首款由我国科学家研发和我国企业推动在日本上市的新药。丁院士已经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20个新药实现技术转让。

“新药研发,大家都说十年磨一剑。其实,很多时候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也磨不出一剑,我算是很幸运的。”深知原创新药研制道阻且长,丁健无论是任所长期间,还是担当项目组首席科学家时,团队里总是充满容忍失败的气息,让科研人员很安心。有科研人员研发某种新药化合物,投入了十几年时间,在临床试验的后期才被证明行不通,无奈放弃。丁健看在眼里,懂在心中。当课题组终于收获新药上市的硕果时,他会将成果转化的收益也分给失败的研究团队。“没有丁院士的支持,我带领的小团队坚持不到今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化学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段文虎说。

而在丁健心中,课题组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肿瘤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各团队间的紧密配合,所以他领导的研究团队聚集了上百位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丁健院士的科研团队中,走出了19位教授/研究员,其中2人入选国家杰青,3人入选国家优青,1人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名入选青年千人,成为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科研骨干。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