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越江慢行,如何不再“老大难”? “顶流街区”如何魅力常新?
第7版:上海新闻 2024-10-23

越江慢行,如何不再“老大难”?

李一能

日前,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的《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4—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开启公示。在这份规划草案中,关于越江慢行交通的规划引发关注。非机动车过江不便,特别是深夜轮渡下班后,已经不是新问题,多年来被反复提起,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随着草案的公示,“老大难”问题的解决看到了希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电动自行车约有1060万辆,自行车数量更是难以计数。如此庞大的非机动车规模,越江通道却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轮渡为主。去年4月,上海市交通委在回应一则市民建议时提到,“目前,外环内非机动车主要通过轮渡越江,共设置有14条客运轮渡线,轮渡运营间隔最短10分钟,最长40分钟,日均客运量约10万人次,基本满足日间慢行越江需求”。但轮渡站数量有限以及深夜轮渡下班后的运力空缺,影响了非机动车过江的便捷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非机动车违法进入桥隧过江。

在上海许多大桥和隧道,有时可以看到非机动车违法进入的情况。在高速的车流中,这些非机动车贴边骑行,险象环生,让人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违法行为肯定不可取,但冒险进入桥隧的原因可以探究:由于非机动车过江的方式太少,有人去轮渡站要多绕行一个小时;轮渡通行水域或发生拥堵,使通勤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到了深夜轮渡下班后更是“两眼一抹黑”。如何弥补轮渡不便带来的短板,尚未有一个理想的方案。

而与非机动车过江方式相对单一对应的是,近年来非机动车使用场景大大增加。快递员、外卖员、跑腿、代驾等群体极度依赖非机动车出行,且工作对时效的要求较高。若是他们有过江需求,轮渡往往不是最佳选择。笔者叫过一次深夜代驾,小哥表示这单结束后要回浦东,但地铁、轮渡都下班了,他无奈表示,只能骑电动车走复兴路隧道:“骑得小心一点问题不大,因为也没有别的选择。”

如今,慢行隧道方案的出现,无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但毕竟隧道建设还要很长一段时间,密度能否满足需求也不得而知,还有没有别的方案解“燃眉之急”?多年来,该问题广受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高度关注,并给出不少建议。有人建议在现有桥隧开辟非机动车道;或将观光隧道改造成慢行隧道;或参考恶劣天气轮渡停航时交警集中护送非机动车隧道通行,在夜间轮渡停航后定时定点形成机制。这些建议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显然在操作层面还有许多问题。这也说明,解决问题需要群策群力,探讨一个能够被各方接受并能落地的可行方案。

让生活在上海的所有人群生活更加便利,为他们遇到的难题寻找解决方案,是建设人民城市重要的工作之一,解决非机动车过江难也是如此。

慢行隧道方案公示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方案快些落地,终有一天,非机动车过江不再是难事。甚至可以畅想,直接骑行穿梭于浦江两岸,将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