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诗海听涛》 《魔都与文化消费》 山的尺度与意义的尺度 一个人决定消隐时,会不会找到更好的自己? 穿越时空,行旅西汉盛世的“千里江山图”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4-11-24

山的尺度与意义的尺度

◆于默

旅行二十多年,年轻时也妄称过背包客。一旦在驴友聚会或途中某个西南客栈里碰上那种皮肤黢黑、沉默寡言,眉宇间还多少带着一点不屑和走神的男女大侠,牛皮就吹不下去了。知道山友在侧,我等小虾还是少言为妙。

家里至今还堆着一摞摞的旅行杂志,也途经过不少雪山大川,二三十岁,可不天天就在梦想着探险、挑战,成为令人侧目的好汉。如今,依然倚着三尺讲台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这个梦啊沉寂已久,直到有日饭桌上,听嘉映师兴致勃勃地提到海鸥编辑的一本新书《比山更高》(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作者是《山野》杂志资深主编宋明蔚,也是户外圈中的名人。随即找来,三晚读完,大呼过瘾!颇有舍不得读完的意思,这意思上次还是在初中时初读金庸。

一言难尽,意犹未尽。简单说,那种久违了的“力所不逮,心神往之”的感觉油然而生。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人,不成功却独特的人,在文字中跃然眼前。他们在雪山冰瀑的背景下,孤独地攀登着,直到生命尽头,向死而生。“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悲壮与洒脱,是在一片寂静中铺陈。读了书,方让我等世俗中人知道有这些同龄人的存在,有这些民间壮举的发生。文字也是沉静克制的,但克制背后,是涌动不息的暗流。

人到中年,办公室里养的一身娇贵病已经让我无法身体力行,逞强好胜。心神何往?终是那份对自由的念想和不甘。有这些人事在,心神就不死,就不会让自己完全黏滞在日复一日的俗务中,就还可以出神远眺。生潮业浪,此道不孤。

多琢磨一下,自然会联想到意义的话题,现代人热衷反思意义,也容易被意义裹挟。书中多处触点,有一点特别能够触动我。攀登中时常出现距离峰巅仅数百米之遥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撤离。这是多大的遗憾!无法想象,不得而知。但其中有一点想得通——意义的尺度。登山也是尺度,高、低、远、近。挑战于此,意义也发生于此。尺度刻画着有限,极限运动不正是在有限中的一次次缠斗。尺度固有局部的刻度,但尺度更是一个整体概念,它让意义生成,使人之为人。拉回来说,意义不仅是在高远数值上的峰巅,意义就在行动中。遗憾吗?是的,处处皆遗憾。陈嘉映老师说“反思不以压垮生机为限”,遗憾处用厚实的存在托起反思,托起意义。这就像加缪说:“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