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书香 雨过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间有一两字好 断爱近涅槃 我的母校 师恩如光,梦想起航 漫长的离别 谈谈人艺
第12版:夜光杯 2024-11-25

我的母校

季节

填过几次个人履历,每次我都照例填写:“一至六年级毕业于上海柴油机厂子弟小学;初一至初三毕业于上海柴油机厂子弟中学。”每次都有同事扑哧一笑问:“迭只学堂在啥格角落里?”我的母校因上海柴油机厂而立。上海柴油机厂简称“上柴厂”,是全国工业化内燃机生产领头羊,是一家万人大厂。1952年,上柴厂在殷行路广阔的农田间造了14幢“二万户”房子和近20幢的3层楼尖顶砖瓦房,定名“工农新村”。当年一大批决心要为全国生产国内顶尖内燃机的上柴职工呼啦啦拖儿带女地奔向这块“火热的土地”,大有献了自身献子女的决心。1953年上海柴油机厂子弟学校在工农新村开班。

1958年夏,我入学上海柴油机厂子弟小学,那时的工农新村已建有商场、菜场、卫生院、托儿所、幼儿园、缝纫组等,让我们的生活很是便利。但那时这里没有公交车,出行就靠自行车或步行。最热闹之地便是离我们十站路左右的“五角场”。我们学生没有钱,都是步行去五角场玩的。我们小学的课程与一般小学无差别,只是五年级后便有每周半天的劳动课。1964年夏,我入学上海柴油机厂的子弟中学,为六七届(初一班)。那时的工农新村又建起了几幢五层楼的房子。人口增加,校舍不够用了。上柴厂在近厂的黄浦江畔造起二排简易校舍,供初一到初三学生上课。上学去、放学回家我们都要走40多分钟的路。一路上的我们打打闹闹,追逐奔跑,还唱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眼睛开大炮,开到上海买面包”的小调。那时食物匮乏,吃面包是我们最大的向往。因为路远,我们每天上学都带着一铅盒冷饭冷菜,由上柴厂的后勤处给我们蒸热后中午送到黄浦江畔给我们吃。我们班40人左右,其中不少是厂领导子女,但我们中午所带的饭菜几乎一样简陋。从初一开始,我们去上柴厂劳动的课时增长,难度增大,我们要学操控机床,如刨床、铣床、磨床等。这种劳动课还要评分的,我们都很努力地学,也作好了献身上柴厂的准备。

初一下半学期起,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很快我班新来的班主任、一个20岁的大姑娘韩慧芳老师察觉到了我的情绪,有一次悄悄拉起我的手说:“一个人的前途是要努力争取的,不在乎父母,侬懂吗?!”当时我忍住泪,拼命点了点头。可惜仅仅两年后,我的学生生涯就结束了。但是我们同学情师生情还是很深厚的。2014年春,我班同学相约苏州西山,为我们的班主任韩慧芳老师做70大寿。2023年5月,我班已经72岁的郑永和等9位同学远赴河北廊坊,看望84岁的老师尹长耕,这段跨越千里共叙60年师生情的喜事一时在廊坊传为佳话,成了廊坊报纸的头条新闻。

如今的工农新村四周又造起了殷行一村、二村,明星一、二、三村,市光一、二、三村,国和一、二、三村,成为上海最大的居民住宅区之一,那里交通便利,各方面条件优越,被上海人称为“中原地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