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雪花飘飘 来者犹可追 放下 一场冬宴 岁暮一何速 在“东海”看电影 “称赞”不已
第13版:夜光杯 2024-12-14

在“东海”看电影

曹振华

最近,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是热点新闻。这让我想起一段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有次我在东海电影院看译制片《巴黎圣母院》,坐在后面的两位观众一直在小声交流。本想提醒他们别影响他人观影,但听他们似乎是在交流对此片原著及作者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见解、对巴黎当时时代背景和风情的看法,我遂洗耳恭听,不加劝阻了。这还是我第一次看电影时碰到有人就放映中的剧情解读、评点,而自己本来所知甚少,因此犹如在旁听了一堂电影解说欣赏课,还真在心里暗暗感谢他们呢。

由此,又进一步想起在东海电影院看电影的点点滴滴。

虹口提篮桥地段当年非常繁华,商店林立,街市人流熙熙攘攘。最吸引我的是东海、大名和东山三家影剧场,而在东海看电影犹多。东海电影院初名东海大戏院,建于1929年初,比与其相邻的大名、东山还早。第一次去东海还是在小学读书时,那天下午,母亲带我去看《梁山伯与祝英台》。母亲边看边跟着影片里的唱段轻轻低声哼唱,年纪尚幼的我只能看看绚丽多彩的布景和人物精美华丽的戏装了。后来知道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演员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和范瑞娟,母亲这个老戏迷就是冲着这两位大明星去看的。第一次到东海看电影,看的又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这两个“第一”是我颇有意义的记忆。

而尤为有意思的是,在大屏幕上看到熟悉的身边景象。

有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天,父亲休息在家,叫我去弄堂口小烟纸店买包香烟。我买好烟连同找回的零钱给父亲,父亲说,零钱作为跑腿费给我奖励。我点了下零钱,正好够看场电影的,于是赶紧去东海,因为我早已从晩报的电影放映广告中知道此时正可赶上看新电影《今天我休息》。电影开始了,发觉里面的外景镜头怎么好生面善?开头是天蒙蒙亮,仲星火扮演的马天民骑着自行车到一条老弄堂过街楼下打开警民联系箱,取出居民信息纸条,感觉此弄堂好像见过的;之后马天民为老农带到上海送礼给厂家的生猪找饲料,在路边饮食店打电话,此处好像也见过;接着马天民好事做到底,骑着借来的三轮车到一家露天菜场,众多营业员帮忙收拾破损菜叶果皮装车,此时镜头中出现了一座顶端中国宫殿式翘角屋檐的高楼。看到这时我忽然想起,这不就是多伦路菜场旁边的鸿德堂吗?电影看好出来,我还在想,另两个地方不知是何处?

几天后去住山阴路的同学家,同学提到年前他家对面弄堂口曾拍过电影《今天我休息》。我赶紧问他是哪条弄堂?他即带我去,果然那弄堂口过街楼下,正是马天民骑车进去开小信箱情节镜头所在。这条老弄堂名为兴业坊,现在原汁原味还在。那么马天民打电话的路边饮食店又是在哪里?同学送我到公交车站,经过一所小学旁边的吉祥路时,指着路边说,马天民打电话就在此处拍的。谜底解开,真感意外之喜。我才知道拍电影会根据剧情实地取景,使影片剧情同外景融合,又原汁原味接地气。观众看到家周围的街头建筑,倍感熟悉亲切,还带有几分自豪感呢。

后来在东海看又一部喜剧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片中大李等体育爱好者跑步经过四川北路,背景有矗立于四川路和海宁路转角的虹口大楼顶白色亭柱的身姿,四川北路街面熟悉的商店和老弄堂公益坊也一晃而过。又有熟悉的老建筑走上银幕,又一次为之感到欣喜。

今日一部热门的电影,往往引发观众去取景地“打卡”,甚至会有很多一日游的City Walk路线。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也算是这样的体验了吧?

岁月沧桑,东海电影院已不复存在,但影院、电影带给一代代人的快乐,是不会变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