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这两天在读马尚龙老师的新书《上海秩序·深圳气质》,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细节。读着读着,就会有点头“哦”两声的回应。他的观察很特别,分析也很特别。
内地的第一座红绿灯出现在上海淮海中路瑞金路的路口,他说红绿灯是上海秩序的象征,而且渗透到了上海人的做派中去。“红灯停,绿灯行”,是个体服从与社会保护的契约精神。他用动物比喻城市,上海像是温良勤勉的领头羊,深圳像是东非大草原上年复一年横渡马拉河的角马……仔细想想,有点意思。
正巧,最近还在听一档播客,叫《剩下的是历史》,是两位历史学家打造的。他们用轻松幽默的调侃和独特的内容,为一整部西方历史做精彩绝伦的注解。比如,他们说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的祖籍是意大利托斯卡纳,他经常操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发表煽动人心的爱国演说。我强烈建议马老师的书做一个“上海历史”的播客,一定也非常有趣,书里的那些细节,是上海历史的很好注解。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过一些马老师写的“上海系列”——《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路数》。他的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无论是观察角度,还是分析逻辑,都是马氏风格。读他的书好像就跟着他的思路走啊走,有时候还要停下来想想,才能明白其中奥妙。但他的新书让我觉得易读不少,我想,这大概是两个原因。一是我的年纪大了,有了历练以后更容易理解马老师笔下的人和事。比如他讲的“三老”,老领导、老法师、老实人。他们共同创造了上海秩序的人文支柱,让上海变得更有秩序。环视自己工作了20多年的单位,确实如此,老领导、老法师、老实人……各司其职,又相互交融,可能某一天,自己也会变成其中一“老”。
二是这本书的文风多了一种表达,从冷峻的思潮中又切换到了柔软的感悟,最后章节“领唱/记忆”就是如此。《上海秩序·深圳气质》是马老师和侄子马骥远合作完成的,他们用各自的视角看生活的城市,前面部分都是理性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马家的亲情故事。我曾问过马老师,这个章节和前文的风格截然不同,为什么要安排在文末?他说,这是个附录,因为很想告诉大家这本书如何创作,为什么而创作?他们叔侄俩怀念同一个人,也就是马尚龙的大哥、马骥远的父亲——马尚贤,所以才合作完成了这本书。一段兄弟情,一段父子情,温暖的亲情兜兜转转,让人看了潸然泪下。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马尚龙老师在《上海女人》中写过他的母亲,写他们日常的母子生活,母亲的生活态度和待人接物,是他写“上海女人”的底色。有一段说母亲知道他出书,戴着老花眼镜,再加持放大镜,慢慢地看。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外婆,她没有文化,读不懂我写的文章,但杂志中有我文章的那一页,她都抈了角。她们或许是同一种“上海女人”。在《上海秩序·深圳气质》中再次看到马家人的故事,特别感动,尤其是文末那一句,直戳心窝:“2024年,这一年是马尚贤去世30周年,也是母亲诞辰100周年。”轻轻点题,就是人生的闭环。马老师的感性从始至终,隐藏得很深。
普通人的一生就是历史,你中有我。原本只是附录,没想到却成了《拉德斯基进行曲》的高潮旋律,久久回响,让我忍不住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