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寒冬夜伏案,想来点热乎宵夜暖身。先生问要吃啥,我说最好是甜甜糯糯的东西。
少时在胶东半岛,吹惯海风,味喜咸鲜、口感喜爽脆,吃不来一切甜兮兮黏乎乎之物。青年时深入云南山区,如土著般适应当地饮食,嗜香料,无辣不欢。近十年长居沪上、行走江南,久受杨柳风杏花雨滋润,言行多了迂回委婉,也越来越难以抵御甜蜜软糯的诱惑。
先生去煮酒酿桃胶小圆子,等待的工夫我线上下单几包嵊州年糕,琢磨如何复刻前些日子在嵊州吃的年糕汤。去嵊州前最向往剡溪。李白“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杜甫的“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等诸多唐代诗人留下的诗句,使这条嵊州的母亲河流淌在天下唐诗爱好者的心上。出于老饕特性,我还知道嵊州有“碳水天堂”之称。抵达嵊州后,头一顿饭奔着最有特色的豆腐小笼包去。此物以嫩豆腐和着猪肉馅、高汤皮冻、香葱包成,可以入笼屉蒸,也可置于铁盘淋上蛋液做成煎包。豆腐的鲜嫩加上肉汁的香浓,头几口令人惊艳。然而获得先生和我最佳好评的叫作“鸡汁羹”。点单时我想当然地以为这只是有点鸡汤成分的简单汤羹。上桌后发现配料极丰富,有豆腐、鸡血、鸡杂、青菜,还有细丝和条状的白色食材。勾过芡的浓稠汤汁入口,瞬间齿颊盈鲜,是上海人常说的“鲜掉眉毛”的鲜,也是一种江南人欢喜的清爽熨帖的鲜。细品后认出条状物是年糕,与此前在苏州、上海、宁波吃的年糕都不同,软糯有筋骨,恰到好处的嚼劲使口感更为丰富,一碗吃光意犹未尽,走出小店老远还在回味。
后来我们来到嵊州之西的崇仁古镇,才弄清楚鸡汁羹里像粉丝的是当地最有名的特产之一榨面。榨面以米制成,从洗米、浸米到压榨、阴干,前后要历经20多道工序,与小笼包、炒年糕一起被誉为嵊州小吃中的“三宝”。为方便存储、运输和销售,榨面被压成饼状。在古镇老街买了两饼回家,一日中午以烤鸭鸭架烧汤煮面,放入豆腐泡、青菜搭配,极便当地煮出了美味。
在古镇玉山公祠中见到了造型独特、细节精美的古戏台。时值周末,古镇出口对面的小广场有一支越剧团正在演出,附近村民、居民、小商贩都来看戏。在一家小吃店,我买了叫作“年糕饺”的吃食。老板娘把之前炸好的臭豆腐和油墩子夹在油锅中重新加热,老板将一块年糕压成圆饼,再将臭豆腐、油墩子、雪菜笋丝一起放在饼皮上,捏成饺子形状。老板娘递来年糕饺时,朝着戏台方向笑盈盈说了句话,乡音太重我一时没懂。捧着年糕饺坐到混在人群中看戏的先生身边时,方才反应过来。嵊州方言里,年糕叫“麻糍”,看来“不搭噶”的几样东西,被这软糯又筋道的麻糍皮一包,有种冲突碰撞后被调和的奇香。先生接过麻糍饺大咬一口,惊讶地点头叫好,我把老板娘那句颇可回味的话重复给他:“麻糍好吃,戏文好听!”
冬至前后,我们在家中依样画葫芦煮了几回嵊州年糕汤。又说起冬至日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团或年糕的习俗,笑道这年糕饺倒是能南北兼容、两全其美。或许这也是我随年岁增长而越来越喜欢软糯食物的原因吧。成年人的现实生活并不是总能泾渭分明和干脆利落,有太多事情长期处于模糊、悬置、不确定状态,琐碎处的消磨也远超过偶尔的跌宕。姿态多一些柔软、心境多一些包容,给他人和自己都多一些甜蜜和缓,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