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兰
每年的工作小结,我都会写一句:很高兴又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让我体会到当媒体人的幸福感。工作20年,初心不变。
2024年,我的第一篇人物采访是95岁的蒋振国。他每月给一份社区报创作连环画,8年共连载了100期,事情虽小,但他干得非常认真。每一期都要画四五遍,画完过几天还要再琢磨,如果发现哪里不满意,再重画。为了能感受真实的场景,他还经常外出采风。刊发过的报纸,他都仔细归档,记录好每期的主题。他说,年纪大会忘记,主题重复了不好。这种细致的劲,让我这深感敬佩。
4月是78岁的范仁佐,他从2007年退休后开始写博客,坚持了18年,共计6000多篇。也是小事,但因为时间的加持,变得生动感人。有意思的是,他早年在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工作,他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杂志销售最红火的时候,市面上一大半杂志都在他们厂里印刷,其中也有我们《现代家庭》。那时,大家都以能第一时间看到杂志而骄傲。
6月是“姑苏绣爷”朱文辉,他的故事很精彩,年轻时上美校,后来到上海武警总队当文艺兵,退伍后回苏州当电影院里的画师。20世纪90年代凭着文艺兵的底子,在歌舞厅里走穴赚钱,还开了酒吧。47岁那年,他开始学刺绣,几年的工夫就成了非遗传承人。
74岁的沈东生是9月的采访对象,他曾是上影厂的金牌化妆师,如今是一位拿着手机就能写小说的网文作家,热衷于用上海话写石库门的弄堂故事。我给他推荐了同类型小说《同和里》,该书作者是我的老同事王承志,他退休前一直是我的“同桌”。
人生处处有伏笔,当年杂志社种下的因,在我这里结了果,采访成了“缘妙不可言”的体验。还有和我同住虹桥镇的叶脉画达人陈建华和“香囊奶奶”陈杏芝,我的田林老邻居收藏家赵文龙。我们虽是初次相遇,却有一种重逢的亲切和喜悦。
Last but not least,73岁的李家麟是我的作者,他是徐汇区新闻志愿者团团长。暑假时,他写了一篇《接送情义代代传》来参加我们的征文活动。然而,杂志还没快递,却在朋友圈里看到他的讣告。冬至前夕,他因为心梗突然去世。翻看我们的微信聊天记录,停在他的留言:杂志还没收到。那天晚上,我匆匆在家找出那期杂志,快递过去,祝他一路走好。
2024,那些美好的人我都遇到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