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
历史旧容颜  当代新价值 民乐交响《紫禁城》:中国文明历久弥新的声音 老城厢的农历新年为何吸引全球关注?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1-26

民乐交响《紫禁城》:中国文明历久弥新的声音

◆朱 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大约是历经风霜雨雪600多年的故宫,最为期盼的状态。日前于上交音乐厅上演、由上海民乐团演奏的《紫禁城》,就以春、夏、秋、冬的四季为“间隔”,贯通了《中华礼典》《卉木拾音》《风雨沧桑》和《文明之光》四个篇章,在乐音起伏间,岁月长河与历史文化时而如战马嘶鸣时而如细水长流般流过心坎。

紫禁城,就是故宫的旧称。早在2020年12月30日晚,在故宫博物院的支持下,上海民族乐团《紫禁城》作为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活动之一,就在凝聚了无声历史与凝固旋律的紫禁城建筑群之中,现场演绎并直播,获得了30万人次的浏览量。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民乐,在当下以和谐交响的方式共鸣,让听众“第一声就醉了,感觉大美河山就在眼前,字印一点一画写了出来,洇在眼中心上……”2025年迎接新春之际,《紫禁城》再度回归,陪伴听众迎新春,以厚重宏大、细腻委婉的多元听觉体验,表达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敬意和美好祝愿。

第一篇章《中华礼典》全新诠释礼乐文明,华夏礼乐的庄严与典雅翩然而至,传承礼仪之邦的自信与优雅。乐团弹拨乐声部的5位演奏家曹蕴、沙漠、陆莎莎、李霖、李胜男与乐队带来第二篇章《卉木拾音》,以婉转细腻的微观视角聚焦于精巧的木结构建筑。温润仁和,如木材质给人的感受;轻盈精巧,如木结构蕴藏的智慧。这座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承载着大国工匠精神,也述说着中国人的古老天地观。第三篇章《风雨沧桑》乐团管子与唢呐演奏家姜峰和闫晋龙,以双管子与乐队的音乐语言回望历史,回溯紫禁城的岁月沉浮,当所有荣耀、磨难都融入宽广的胸怀,风雨沧桑便沉淀为一种厚重。第四篇章《文明之光》,以恢宏的乐队讲述今日紫禁城的创新与创造,仿佛文明之光穿越历史的尘烟依然温暖而耀眼。

颇具创意的是,这四个篇章并非如其他音乐会般一路演奏下来,而是在每一篇章的民乐交响之前,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前奏曲”——且分别由具有民乐代表性的乐器作为独奏曲。乐团笛子声部首席金锴、胡琴演奏家卢璐、笛子演奏家高雅和特邀古琴演奏家高欣然联袂呈现。与此同时,天幕上还会与音乐节奏同步舒展开一个短视频,诠释着前奏曲的意境,彰显了紫禁城季节之美和生命张力。

音乐会由青年作曲家李博禅作曲,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此次《紫禁城》音乐会版新春首演,李博禅对音乐多个篇章进行再次修改与提升,重新调整了配器与结构,以当代的音乐语言彰显民族管弦乐队的交响性与音乐中大气磅礴的历史气象。此次《紫禁城》音乐会版,在五年前版本的基础上对作品进一步打磨优化,篇章和音乐内容更为紧凑,并且在民族管弦乐的音响平衡上做了更适合音乐厅演奏的配器调整。5年前首演时的激动与震撼始终在指挥姚申申脑海中挥之不去。演绎这部作品,会令演奏家不禁联想起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当演奏家在音乐中共奏、共振、共鸣时,不仅被音乐所感动,更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并且,这股能量还会传递到观众席之中,如波浪一般荡漾出文明底蕴和生命张力的涟漪,震颤心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