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新年三咏 蔷薇三姐妹 智慧快餐 对联琐语 烟斜雾横 中年的浪漫,在于并肩 雪,落在技术的大地上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02-09

雪,落在技术的大地上

杨俊蕾

上海的冬天不以雪胜出,偶尔有冰点以下的温度,零星飘起霰雪,人们就难掩欣喜,在朋友圈里各展情怀,纷纷晒出自家小区空地上隐约而稀疏的点点雪迹。一般只要一夜,转天到来的晴日就让前一夜的微雪消隐如梦,雨雪霏霏变成了怅然惘叹。因此可以想象,当纽约的冬雪一次次袭来,从婉约的初雪发展为漫天飞白扯絮,又在势不可挡的寒潮裹挟下壮大成为暴风雪,我在其中感受到的诗情与意绪,该有多么饱满而庄严。

第一场雪的到来最是可人,仿佛来自上天的礼物,将习以为常的周遭事物装扮一新。然而还不等我带着孩子酣畅淋漓地打上一场雪仗,地面上的雪很快就融化了。我一边安慰手拿小铲、到处找雪玩儿的孩子,“别急,有了第一场雪,就会迎来第二场,第三场……”一边心下狐疑:不应该啊,照理说这么大的降雪量,怎么着也够痛快玩上两天才对,怎么也像上海的薄雪似的,刚打湿地皮儿,就倏忽不见了?

于是在第二场雪到来之前,我开启了全天候的探测模式。不仅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还时时紧盯天空和大地,试图从天光云色的微妙变化中,寻绎雪来的踪迹。那一阵子接送孩子的路途中,我调动起了几乎所有关于雪天的知识和记忆,告诉女儿何谓“捂雪天”,还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智慧谚语,以及雪在白天融化,又在入夜后上冻的自然规律,告诉她在满是冰疙瘩的路上,怎样骑车才能避免摔倒。

第二场雪如期而至,来势更为生猛。隔窗望去,不规则的大小雪粒旋转在劲风头上,忽而冲到眼前,很快又卷向旁边。空中的雪花越来越密集,越来越迅疾,仿佛无数微小的精灵在恣意狂舞。我被天地间的这番生动景色牢牢吸引。不知有多少湿沉的云团正在高空翻滚,不知这扯絮飞棉般的鹅毛大雪又将妆造出一个怎样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

在孩子迫不及待的催促声中,我快快做好饭菜。她准备带上小铲子,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和好朋友们一起快乐地堆雪人。我则想好了要在雪中漫步校园,好好享受雪落无声的大寂静。事实证明,我对已经进入深度技术化的都市生态知之甚少,前期经验尚不充足。

大学正值寒假,四下阆寂,少有人行。教学楼的天台上已经现出白茫茫一片,与楼顶缓缓蒸腾的暖气浓烟互为映衬,在明晦不定的光线变化中构成了堪比电影的精彩画面。我信步而行,不时举起手机,留下美景的记录,再发给远方的朋友,附上一句“大雪如斯,顺颂安好”。正准备踅进图书馆暖和一会儿,一阵突突作响的机械声中断了我的遐思。只见一辆加挂了翻斗的小型车辆正沿着道路缓速前行。所过之处,均匀撒下白色的颗粒,没有明显的气味,却明显与雪不同。小车体量不大,异常灵活。不仅在大道或小路上前进后退,行动裕如,而且能够顺利开上图书馆的高台阶,每上一层台阶,就喷撒下一层白色的颗粒。在白色颗粒的覆盖下,雪很快就融化了,甚至是新从空中落下的雪,在到达湿漉漉地面的时刻,还没等积起雪层,就显出要融化的迹象。

面对这一幕,我莫名兴奋了一下,觉得校园部门真是以人为先,值得手动点赞!然而事实再次证明,在没有真正了解到普遍技术化所推行的广度之前就贸然点赞,属实过于乐观了。

预告第三场雪即将到来的信息源不是天气预报,也不是天象变化,而是早早撒满各条道路的融雪剂。那天放学的时候,天色向晚,寒风劲吹,刮在脸上犹如刀割。此时,对于一场漫天大雪的希冀已经变形为对于暴风雪的隐隐忌惮,不知道如此大阵仗泼下的融雪剂,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的极端天气模型中,是要应对多么夸张的雪量。

暴雪终究是来了。雪花的直径比初雪大,来势也较第二场雪更为汹汹奔腾。我和孩子顶着硬风来到雪地里,感觉面对面说的话都会被风迅速吹散。大朵大朵急速旋落的雪花打在羽绒服上,发出轻微的擦响。新年时缠在树上的荧光小灯,广场地面下的景观灯,以及高高低低建筑物窗户发出的灯光,每一束光亮集中的地方,都看得到无数密集的雪花,如同流体般飞速地转动,迟迟不肯落下。

和前两场雪一样,第三场暴雪也很快迎来雪霁天晴。除了公园里白雪皑皑,所有的公共道路上都没有一丝雪的踪影,只有融雪完毕却未曾消耗殆尽的融雪剂残留,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将路面染得斑驳。连着晴了几天后,原本颗粒状的融雪剂愈发干燥起来,又被过往的车辆碾压成尘,每当车过,再加风来,好好的宽敞道路上便会凭空扬起轻尘,久久飘荡,不肯落下,一如暴风雪夜里的踟蹰雪花。

雪,落在技术的大地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